□本报评论员 作风是形象,更是力量。好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王东明同志强调,没有好的作风,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再好的干部也可能选不出来。有没有好的选人作风,能不能选出作风好的人,关键要看是否严格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和选人用人标准;是否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用好干部,引导广大干部知不足、明方向,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上来。 用好的作风选用好干部,要公道正派、勇于担当。公道才能选贤,正派才能服众。如果心中有亲疏,看人有远近,就没有公道可言。要出以公心、秉公用权,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各级党委领导要带头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格遵守干部工作纪律,始终处以公心,做到公平公正,调整使用干部要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干部能力素质、有利于优化班子队伍结构。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明纪律,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于指出干部存在的问题,敢于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干部说话,敢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用好的作风选用好干部,要扩大视野、广纳贤才。党的事业兴旺发达,需要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共同努力、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树立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兼容并蓄的“大人才”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选拔培养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的事业中来。竞争性选拔干部,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是防止把选人视野只局限于身边人、熟悉人的最有效的方式,要合理确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范围和规模,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和考试方法,认真解决高分低能、以分取人等问题,不搞“一考定音”、“凡提必竞”,提高竞争性选拔质量,真正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用好的作风选用好干部,要依靠群众、拓展渠道。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好不好,群众自有公论;干部有没有实绩,群众也会作出评判。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到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更不能凭票、凭分看干部。要近距离接触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平时、更多功夫放在基层,注重在干部日常管理和关键时刻的表现中,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状态和综合素养。要实行干部延伸考察,到干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去了解干部群众的评价,全面观察了解干部的见识见解、品质情怀、境界格局、能力水平。 用好的作风选用好干部,要用人得当、用其所长。“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什么样的党风。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坚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力求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以好的选人用人作风,引导广大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克难奋进之风、廉洁从政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