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世梅 曾小清 “钥匙?蘑菇云?” 这两天,不少到绵阳参加科博会的客商都会对成绵高速绵阳出口外一座镂空的雕塑仔细琢磨。说是钥匙的外地人大多认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其实就是一把开启科技创新的钥匙,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不断探索。 但地道的绵阳人有标准答案:核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作为我国的“老军工基地”,绵阳的国防科研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等一大批“国之重器”聚集于此。 事实上,无论“钥匙”还是“蘑菇云”,都点出了科技城所担的责任: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之于绵阳,对于四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绵阳突破:创新塑造增长点 “重塑四川经济新版图”中,绵阳科技城肩负着重要任务。将绵阳科技城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次级突破的率先突破点,推动绵阳科技城依靠创新驱动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形成全省新的增长点 10月13日下午,自贡市科技局负责人兰波正忙着在科博会展馆内布展。 出乎意料的是,兰波此次领衔布展的并不是该市的展区,而是川南经济区自贡、内江、宜宾、泸州4市组成的整体展区。“已经有46家企业的60多种产品确定参展,都想借着科博会长见识、提水平。” 此次科博会,抱团出击的经济区不止川南,成都、川东北、攀西等几大经济片区也将“打捆”展览展示,并进行科技投资推介。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绵阳的目标:要在次级突破中一马当先。看基础,去年绵阳GDP已达1346.42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创新驱动将成为支撑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最大动力。 利尔化学是绵阳一家典型的军转民高新技术企业,凭借持续科研创新,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国内首家吡啶类化合物催化氯化系统集成技术拥有者。近年来,公司每年开展的技术创新项目均在10个以上。就在2012年,该公司产量提升40%,单位产品能耗下降20%,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创新升级中,企业搏击市场更有动力—— 年初,绵阳鸿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网络变压器自动化生产线得到宝马汽车客户的认可,组建起宝马汽车电子元件自动化生产专线;6月,绵阳新晨动力公司启动首批国产宝马N20发动机项目,这是德国宝马集团首次授权体系外生产宝马发动机。 科技引领中,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 长虹智能电视联盟、九洲空管系统联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相继成立,绵阳成为我省布局各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最多的城市之一;以剑指千亿长虹为目标的龙头企业为代表,绵阳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省产业版图中重要一极…… 科技创新中,发展质量节节攀升—— 2012年,科技城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1.3%,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绵阳科技城在‘重塑四川经济新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任务。”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表示,我省将以更大的力度,打造更大的平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高地,并将绵阳科技城作为我省次级突破的率先突破点,依靠创新驱动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形成全省新的增长点。 四川示范:创新聚合生产力 我省已进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发展探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有着全面探索的绵阳科技城,将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示范 从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发展至今,作为绵阳名片之一的长虹,已经成为掌握6大核心技术全产业链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向千亿企业迈进;从最难时“揭不开锅”到30年迅速成长成为百亿规模的大型企业,九洲集团的军民融合、“双剑合璧”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四川东北部的绵阳,科技创新激发出巨大的活力。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的新动力。绵阳人践行13年之久的科技创新探索,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军。 过去,四川许多科技成果由于在本地缺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纷纷“东流”。对此,业内的共识是,要推动就地转化,就需要培育大量小微企业。 汇集了一大批“国之重器”的绵阳,开始在参天大树之下,培育成片林阴。去年,绵阳将一栋行政办公楼“变身”科技企业的孵化培育基地,打造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立竿见影引来30多家企业入驻。科博会启幕前夕,创新中心2期工程开工,将形成43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可容纳2000多家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才能进一步加快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彭宇行认为,绵阳与成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快孵化,正在成为我省各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示范。 近年来,我省科技发展加快、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依然是制约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重要瓶颈。统计显示,目前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不到25%,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不足10%,研发人员平均不到50人。 这一点,绵阳并不担心。10年前,绵阳所有科研单位一年的实验次数仅为3万次,如今已达30万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专利在这里转化。 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的大背景下,蓄积科技发展新动能,更需要开放合作。 绵阳正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推动科技城与成渝经济区深度融合、深化与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以及港澳台等区域的经贸往来,加大对科技项目以及技术、人才的引进。 如今,我省攀枝花、宜宾、内江等众多城市也同样与全国范围内的优势科技资源对接,在院所、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合纵连横”,以开放的姿态,加速创新驱动发展。 国之探索:创新嫁接军与民 科技城就是要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路来,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 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本届科博会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都将汇集科博会,西安高新区等5个知名高新区也将参会。其实,早在各方纷至沓来之前,绵阳市的考察小分队就已经前往中关村等自主创新各具特色的区域考察、学习。 一去一来,目的何在?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本届科博会的主题,已经透露绵阳“野心”:通过外引内联,将三大关键词紧密糅合,探索出一条“升级版”的科技城成长之路,并最终实现行业领域、区域经济和科技城建设多方共赢。 绵阳有此实力。历经13年探索发展,探寻前路,绵阳人再度在全国坐标中定位:绵阳科技城雄厚的国防科研实力,是其区别于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最大特色。 对于未来发展,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十分笃定:“科技城就是要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路来,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 绵阳岷山实业集团砸2000万元搞无人靶机的故事广为流传。与绵阳岷山一样成功实现“民企参军”的绵阳企业还有近20家。相比“民企参军”,军工企业“军工自转”的故事更加丰富。 10年前,当九洲向10亿大关冲刺时,军品销售收入占90%,民品只有10%左右。而盘点如今百亿九洲的“大盘”,民品占到了90%以上。在这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九洲提倡军技民用、民技军用、军民技术共同发展。 九洲集团董事长张正贵更是对“军民融合”有着独到见解:“军民融合,不是单纯的军工技术民用化,也不是单纯的民营企业参与某个具体军工项目。军与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国防事业的长远发展。” 经过13年建设发展,绵阳科技城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院企联合”、“军工自转”、“民企参军”等四种主要发展模式。军民同频共振、统筹推进的姿态在绵阳科技城日渐形成。 机制上,科技城逐步形成了部、省、市三个层面的机制创新。国务院成立18个部委组成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科技城自身难以解决的重大难题直接提交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下深水”探索,绵阳科技城还将致力于打通军队、地方、科研院所之间的机制隔膜,实现人员流通、互派等。 深挖国防科研院所潜力,发挥国防科技的溢出效应,做好军民融合发展新文章,绵阳科技城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