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一生不变的为民情怀——追记四川省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
时间:
2014-04-03
来源:
四川日报
见到他,已是一帧帧沉默的影像:温暖的笑容,笔挺的腰板,伟岸的身躯。
2013年12月16日上午,一辆白色的越野车从四川甘孜州州府康定县出发,前往新龙县。沿途有认得这车的老乡,远远地在后面挥手。他们知道,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部长又下乡了。但是这一次,毕世祥没能走完这条跑过无数次的山路。在翻越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车辆在冰雪路上侧翻坠崖,毕世祥不幸殉职,年仅53岁。
这个来自高原的康巴汉子,还没来得及兑现对家人的诺言,就长眠在大渡河畔,长眠在这片他深爱的故土。他匆匆离去的脚步,带不走人们无尽的思念。
他有草原般的大爱情怀,心里装着百姓,系着民生
“冰冷,很不习惯。”这是毕世祥生前发给妻子的最后一条短信,时间是2013年12月15日下午5时16分。这一天,妻子在外地出差,毕世祥从成都赶回康定已是傍晚。按照计划,次日他要去400多公里外的新龙县开展群众工作。
然而,短短十几个小时后,这对相伴近30年的夫妻却阴阳相隔。
“如果我能拦住他,晚点出发,也许就不会这样。”提起那场车祸,毕世祥身边的工作人员旷伟泪水潸潸。那几天康定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气温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道路结冰。旷伟劝他说,等太阳出来,雪化了再走吧。但毕世祥还是坚持早上7点就出发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娃,毕世祥怎会不知,冬季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会有多艰险。但要忙的事太多,他说:“时间不够用啊!”
忙,是毕世祥参加工作31年来的常态。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甘孜州直属团委、康定县、甘孜州旅游局、州委宣传部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节奏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
石渠县的学生,记住了这个告诉他们“最好的虫草在课堂”的高个叔叔;康定县的群众记住了这个衣着朴素,拉着他们嘘寒问暖的干部;道孚县的森警官兵们记住了这个在火灾扑救现场身先士卒的领导……
“他没有官架子,是能和群众交朋友,坐一条板凳的好干部。”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说,每次到当地看望群众,毕部长都自掏腰包,给困难户买米买油买被子。
在毕世祥的帮助下,白玉县沙马乡德托村残疾人加劣住上了新房,生活有了改善;在毕世祥的协调下,位于高海拔偏远山区的白玉县山岩乡,争取到资金修建起一座蔬菜大棚,全乡人吃上了新鲜蔬菜;在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仁真翁姆,被他认作女儿,感受到父爱的温暖。
在群众心中,毕世祥如一缕阳光、一阵春风。他来了,就会留下温暖。许多他帮助过的人,依然保存着他的手机号码。他满怀温情的话语,依然在人们心底回响: “你把群众当亲人,会忍心看他们受苦么?”“别把我当领导,我们是一家人。”
这就是毕世祥。他把群众当做家人,群众的冷暖,他都放在心上。
他马不停蹄用脚步丈量甘孜每寸土地,把生命献给了故乡
毕世祥走了,在他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张没有完成的甘孜州地图,上面用红旗标注着群众文艺演出已覆盖的乡镇。他盼望着红旗插满全州2785个行政村的那一天,永远也等不到了。他牵挂的白玉县先锋村水泥路修通了,山岩乡的蔬菜大棚建好了,加劣的儿子重返课堂了,但他却永远也看不到了。
毕世祥常把“工作要踩稳‘地平线’、接地气,才能有灵气”挂在嘴边。而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1997年,毕世祥被任命为甘孜州旅游局局长时,州内尚无一处开放营业的景区。为编制全州旅游发展规划,他常骑马到高山深谷实地调研。于是有了个绰号,“马背上的局长”。
“甘孜美景多在高寒边远处,交通条件落后,主要代步工具是马。有些地方连马也走不了,只能徒步。”甘孜州旅游局副局长王秋蓉说,“人困马乏,只能拽住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全州的山山水水,他几乎都走遍了。”
就这样,从最初七八个人、23把折叠椅、两部老式电话,到甘孜州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国际游客位列四川第二。在担任旅游局长的11年时间里,毕世祥为甘孜全域旅游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常年奔走在基层的毕世祥,马不停蹄用脚步丈量着甘孜州的每一寸土地。在同事张建国的工作日记里,记录了毕世祥担任甘孜州副州长4年来的工作状态。他平均每年行程8万公里,一年200天以上时间在农牧区基层,深入全州325个乡镇实地调研。
石渠县是四川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县,被称为“生命禁区”,也是毕世祥任副州长期间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县。2010年,因玉树地震,他先后17次奔赴海拔4300余米的石渠县,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当地很少干部知道,这个忘我工作的领导有严重的高原反应,每晚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此前,毕世祥曾出过车祸,落下了后遗症。每当天气变化或到高海拔地区,他就会头痛难忍。
这个立志“将自己的爱和所学专长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和人民”的康巴汉子,不仅将爱洒向雪域高原,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有雪山般的高洁品质,挺直的腰板从未弯过
毕世祥走了,留给家人、亲友的是无尽的哀思和未竟的承诺。“他这个人啊,天天忙工作,过年也很少在家。”翻看为数不多的几张全家福照片,毕世祥的妻子许惠明恍若隔世。那个陪她在厨房做饭、饭后手挽手一起散步的丈夫,仿佛从未离开,只是“这一次,他出了趟长差”。
在毕世祥有限的生命里,留给家人的时间太少太少。岳母去世、父亲病危,他不在身边;母亲、妻子的手术他都没能陪护。妹妹毕玉有时会埋怨哥哥太不顾家。80岁的老母亲却说:“你哥哥工作忙,我们要多理解他。”
毕世祥出生于甘孜州丹巴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家中兄妹二人,他是长子。他的母亲和妹妹,至今仍生活在老家一套50平方米的旧屋。
得知儿子去世的噩耗,老人浑身抽搐,泪流满面:“世祥不该走啊!他该活着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我老了,没用了,我愿用我的命换世祥的命!”
正是这种宽厚的母爱、淳朴的家风,塑造了毕世祥厚德为人、清廉为官的品格。他的衣服,数得过来的几件。在吃上,他更不讲究,“吃饱就行”。下乡就吃政府食堂或路边小店。对自己很“抠”的毕世祥对群众却很大方,下乡时,掏出几百元塞给牧民是常事。
毕世祥同学刘承瑜说:“他对外人好得很,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但家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他是领导受到照顾。”毕世祥的独子毕达大学毕业后,想让家里帮他找工作,他一口回绝说:“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
毕世祥脾气直。身边的同事说,只要是违反原则的事,即便是在州常委会上,他都会拍桌子反对;不管是谁,他都会当面拒绝。工作30多年来,他挺直的腰板从未弯过。妻子曾劝他,周围的人都被你得罪光了,等退休了连陪你晒太阳的人都没有。
在送别丈夫的那天,许惠明发现自己错了。自发赶来与丈夫告别的群众挤满了山坡。那些认识、不认识的人握着她的手低声啜泣。远在百里外的一些村民,点起酥油灯、念“六字真经”,愿毕世祥来生不再忙碌。
高原之子,又回到了雪山的怀抱。他的足迹,他的生命,早已融入甘孜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了藏区群众的心里。
(新华社成都4月2日电)
上一篇:
与政府“合伙买房”新模式将在蓉试点
下一篇: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