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我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
时间:
2014-05-26
来源:
四川日报
全省8735万人参加三类基本医保,参保率97%以上、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投入191亿元用于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2%……我省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一项项利民、惠民的政策出台、一件件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举措得以实施。如今,我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初步建立,广大群众的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医保:扩面提标,因病致贫得到大幅缓解
“小病拖、大病扛,不敢迈进医院的房”。生不起病曾经是不少群众的真实写照。现在,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疗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和提升,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已成为现实。
68岁的袁明珍是屏山县书楼镇尖山村的村民,去年她因高血压、脑出血和吸入性肺炎,先后两次住进宜宾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住院154天,花去18万多元。对于贫困山区的袁明珍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她拿着治疗的费用清单结算时,发现最终新农合为她补偿了11万多元。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去年宜宾市启动大病保险制度,在她需要自费的7万多元里,还可报销4万元左右。
袁明珍说,国家的政策好,要在过去,生了这么大的病,要花这么多的钱,就只能放弃治疗。
截至去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8735万人,比2009年前增加1112万人,参保率达97%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23%,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省共投入财政资金711.48亿元,城乡居民医保政府人均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80元提高到今年的320元。三项基本医保最高年支付限额均提高到10万元以上,其中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达62.99%,比2008年增长23.91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年度受益总人次达1.47亿。变化不仅是报销的比例和参保的人数,还有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一站式”的即时结算,让患者在看完病后,只需支付自付部分费用,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逐步推开的异地结算方式,更是让群众无需担心身在他乡的就医问题。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从2010年起,我省还在北京、广东等4个省(市)确定了新农合省外定点医疗机构。
对于身患重大疾病的群众来说,高额的治疗费仍然让他们担心,不过现在这种担心也将成为过去。4月29日,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这项针对患重大疾病群众的医疗保险,保险资金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列支,城乡居民参保(合)人不需额外缴费。凡是参加了基本医保的患病群众在得到基本医疗保障的报销后,可再度享受大病保险给予的二次补偿。我省大病保险制度不分病种,不设报销封顶线,大病费用越高,报销比例越高,大病保险试点地区已有部分大病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障和大病保险共计40余万元的医疗费用报销,极大缓解了大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巩固、完善和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让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有病就去医院、没病可以体检成为了常态。
医疗:服务转变,群众看病不发愁
家住罗江县金山镇幸福村5组的100岁老人董良生,因患软组织恶性肿瘤,术后需经常到医院换药、就医,非常不便。镇中心卫生院的骨伤科主任向波便带领家庭医生团队,每月2次定期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换药、体检,并对其作健康和用药指导。老人感慨地说:“没想到这辈子我能有家庭医生来上门服务。”自去年10月,罗江县实施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后,在家里就能看上病已不算新鲜事。与罗江相距数百公里的屏山县也一样,今年4月屏山县大乘镇三合村村医罗家兵与610位村民签了服务协议,从那以后,只要有村民打电话,他就背着诊疗箱上门服务。
转变服务模式,既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也建立在制度的设计上。基层如此,大型医疗机构也是如此。2月26日,在省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里,19台自动缴费机启用。缴费机的启用,就如同增加了19个缴费窗口,仅需要20秒就可完成的缴费过程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排队时间。队难排、号难挂这是大医院的老问题,为缓解“三长一短”,各家医院频出新招,检查结果短信送达、增加服务窗口、开通叫号系统、实行一卡通、药品开零销售、节假日门诊、送药上门服务等,让患者感受到方便和直接。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这是医改的目标之一。为提升基层的医疗水平,我省着力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政策和机制,采取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培训规模和人数居全国前列。在部分市(州)积极开展“县招乡用”、“乡招村用”改革试点,推动县域卫生队伍一体化管理。去年底,全省基层卫生人员23.9万人,基层卫生队伍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和岗位技能“四项执业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建立起大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院制度,让大医院的专家们到基层医院手把手传授技术、指导临床、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基层医院的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医药:让利于民,群众得到真切实惠
“看病贵”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和最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贵在哪里?药品是重要的一环。旨在降低群众药品费用的基本药物制度在我省全面稳固的实施,广大群众因此受益匪浅。
2011年3月,这项由政府补贴、群众受益的基本药物制度在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我省也成为全国8个提前完成基层全覆盖的省份之一。当年12月,我省又在全国首批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现在,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已实现“三个100%”,即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使用基本药物,100%实行“零差率”销售,100%网上采购。基本药物实行招采合一、双信封制、量价挂钩、统一配送、集中回款,平均销售价格下降近30%。同时,基本药物的使用又从乡村扩展到城市,去年底全省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分别达48.9%、32.34% 。
基本药物制度让群众尝到甜头,而另一项同样旨在减少患者负担的新政策也逐步浮出水面。去年12月20日,从遂宁市大英县人民医院出院的黄女士惊喜地发现,她住院清单上的药费价格与她3个月前住院时不同,同样的药1天要节省20多元。医生告诉她,这是因为医院实施了取消药品加成的制度。
去年10月1日,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全面实施,比国家下达的改革目标任务提前两年完成。这意味着我省破除“以药养医”首先在县级公立医院迈出了关键步伐。
从去年10月政策实施起到今年3月,全省367所县级公立医院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共减轻患者费用负担7.5亿元。营山县人民医院一位管理者说,站在患者的角度,取消药品加成后,该院药费下降了13.3%,患者得到了实惠;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由政府和医院共同承担,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得到了体现;站在医院的角度,实行补偿机制,由“以药养医”到“以技养医”的转变,医院进入良性发展;站在社会的角度,药品的下降,让群众对医院有了信心,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上一篇:
一季度百万安居工程开工逾26万套(户)
下一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持之以恒改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