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成都过半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时间:
2014-06-05
来源:
四川日报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从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双抢季节,61岁的崇州村民王成良不再纠结于是否“召回”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他们打工一天起码挣一百多元,回家插秧、收割、晒谷,耽误十几天,就要少挣一两千元;把地交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管理,省事多了。”
这是近年来成都创新土地经营模式的生动实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成都总结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模式,初步实现由传统的“分散化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2013年,全市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3%。
不同模式 试出同样的集中效果
5月28日,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的手机响个不停。“从4月26日开始插秧,忙了1个月,还有差不多100亩没弄完。”王志全同时受聘于崇州市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要管理的土地接近1800亩。
现在正是插秧的关键时期,虽然不直接下田,但作为“总指挥”,王志全每天都要开着车四处巡查,在他下面,还有13位管理人员,“我在村上请了懂技术的人帮忙管理,每亩地一年可以拿到35元的管理费。”
按照崇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本运作方式,大春结束后,合作社社员不但能拿到保底的500斤稻谷,还能获得超出盈利部分的比例分红。“去年除了保底,每亩地还有70多元的分红。”崇州隆兴镇顺江村村民王培玉是王志全带领的管理人员之一,66岁的他忙得很“带劲”,“每天到田里转一转,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跟王经理报告。平时自己还在田里做工,一年下来,管理费加人工费有一万多元,比自己种田划算多了,大伙都主动入社。”
在与崇州相邻的新津,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的创新模式被称为“大园区、小业主”。
新津安西镇属传统农业乡镇,但在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户生产半径增大,耕作成为问题。安西镇党委政府决定,充分发挥本镇粮油种植传统优势,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把土地连片集中起来,引进农民专合组织,实行统一品种、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收购,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社会化、机械化服务,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规模经营 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
“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化’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规模化经营,让成都农业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轨迹。
2013年初,成都启动实施“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10个示范基地,包括崇州市隆兴、白头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基地,邛崃市牟礼、冉义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制种)基地等。目前,全市共建成连片核心示范基地33.5万亩,形成农业示范园区145个、示范基地253个。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公斤,稳定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蔬菜年新增产量12万吨左右。”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累计达到364.7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150个、基地260个,成片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全市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5%以上。
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都出台了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规模经营打下基础;建立粮食规模化生产和基本菜地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对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按每亩100—200元给予奖励,对建设达标后的常年基本菜地给予每亩800元的一次性奖励。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成都土地集中经营的又一道保护屏障: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新推出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达18个。
上一篇:
四川办公用房和公车清理整改完毕
下一篇:
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