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永远为群众敞开大门——追记叙永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杜晓刚(上)
时间:
2014-08-20
来源:
四川日报
2014年8月6日,省委下发决定,追授杜晓刚同志“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称号。
杜晓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听听,4月1日晚,泸州市叙永县西外悼念堂里,人们口中的杜晓刚。
水尾镇官斗村党支部书记曾俊才轻轻地祭上自家竹林里挖的几根新鲜竹笋:“杜书记,当年你让我们种的竹子又长出了鲜笋。”
远在千里之外的甘孜州乡城县普通村全村村民商定,在寺庙为杜晓刚诵经一天,用藏族的尊崇礼仪来送别他……
照片上,清瘦的中年人微笑着。就在前一天,他因积劳成疾,身患胆管癌不幸离世,年仅45岁。
那一天,上万人自发前来送别,一个名字在他们口中和心中传颂:杜晓刚,叙永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群众心中的爱民县长,同事眼里的“拼命三郎”,亲人心里的顶梁柱。
“没想到书记走那么远的路,爬那么陡的坡来关心我们的生产生活”
时间回溯到2005年,乌蒙山区大尖山。“抓紧点,抓紧点!马上就到了!”海拔近1573米的山间,一条绳索上系着一个人,山顶平坝上几个人正吃紧地拉着绳索。
海拔1573米的大尖山,像一个天然的巨型蘑菇矗立在叙永县水尾镇安全村。山高坡陡,山顶上的600余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山上竹林资源丰富,无法运下山的竹子,像一锅苦笋汤,“苦”了百姓心。
村民准备自发集资修建一条盘山公路。路线的选择,从一处悬崖往下。
过溪涧,穿丛林,来到山脚,无路可走。村民搭建了一个木梯,顺着木梯上去是长达25米的绝壁。要上山,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山顶放下数十米的绳索,拴在来人身上,将人拖拽上去。恐高的同志打了退堂鼓,杜晓刚望了一眼山顶,随手将绳索系在身上。“没想到杜书记能走那么远的路,爬那么陡的坡来关心我们的生产生活。”从小在水尾镇安全村长大的村民刘德潜感叹。
上山后,换上村民找来的干净衣服,杜晓刚立即主持修路讨论。“我就不信这竹子‘走’不出去。”望着漫山遍野的竹,杜晓刚喃喃自语。
此后不久,重新选址修建的一条公路蜿蜒“爬”进了大尖山,竹笋和竹子送到了镇上的加工厂。“每户村民年均竹木收入超过3万元。” 刘德潜说,路通了,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杜晓刚2005年从县委部门调任水尾镇党委书记时,全镇没有1条通村公路。杜晓刚任职水尾镇党委书记的5年间,全镇10个村,村村通了水泥路;还建起投资400多万元的中心卫生院、社区活动中心……
“我要给儿孙讲大衣的故事,这是我们家最困难时,杜书记送来的”
2008年1月,叙永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水尾镇最偏远的官斗村、高石坎村村民生活陷入困难。“不能让百姓过黢黑年。”杜晓刚一边组织人员抢修电杆,一边为百姓送米送油。2008年2月6日,大年三十,杜晓刚没有回家,而是在村子里嘘寒问暖。“来电了,来电了!”赶在年夜饭前,村里不通电的十几户人家全部通电。而杜晓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已是晚上8点,回县城的汽车早已收班。这一夜,他一个人在办公室度过。
水尾镇钢铁村四组村民郑绍均有一件衣服舍不得穿,那是杜晓刚送的。郑绍均夫妻均有残疾,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将他家的危房震倒,家里养的一池塘鱼又被人毒死。
“在最困难的时候,杜书记来了。他送来1000元,还帮我申请危房改造名额,鼓励我重新站起来。”郑绍均说,在杜晓刚的关心下,他们第二年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
杜晓刚当年送来的一件衣服成了郑绍均一家永远的纪念。“我要给儿孙讲这件衣服的故事,这是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杜书记给我们送来的。”
在上海读大学的杨文江,曾因为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杜晓刚知道后,每学期资助他300元钱和100公斤大米。“那个时候,我妈妈病重,全家4口人仅靠爸爸打短工维持生活。靠杜叔叔关心帮助,我才顺利读完初中。”
同样幸运的还有甘孜州乡城县定波乡普通村的藏族姑娘白玛。2010年,杜晓刚援藏任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奶奶、姐姐相依为命的白玛在杜晓刚的资助下,从最偏远的乡来到城区小学上学。
水尾镇有多宽,杜晓刚用脚丈量过。有一次,他到村走访,了解到安全村80多岁的五保老人王永清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当即自责没有做好困难群众的工作。
回到镇上,一统计,发现全镇有60多名五保老人散居在各村。为了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杜晓刚在党委会上提出修建敬老院。但个别领导不赞成,说:“财政穷得‘丁当响’,县上又没硬性要求,何必找事干?”“如果我们的父母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怎么想?”杜晓刚一句话,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占地5亩、投资150万元的敬老院顺利建成,全镇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养。
搬进敬老院那天,王永清老人紧紧握住杜晓刚的手:“感谢共产党,感谢杜书记。”
“他办公室的门永远开着,群众来办事,他笑脸相迎”
杜晓刚办公室的门永远都是开着的,群众找来办事,他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不要慌,慢慢讲,我好给你做笔记。”这是他接待群众的第一句话。
“有访必记录,是杜书记接待群众的规矩。”曾与杜晓刚一起在水尾镇工作的罗林说,“办法是从群众中来的。别人只知道杜书记点子多、办法实,却不知道他每年要记7个大开本笔记本,每本达50多万字。”“安全村有地灾隐患”,“王小强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差2000元……”任书记一届,杜晓刚工作笔记达300多万字,相当于誊写了一遍四大名著。“民情日记”记录了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2010年5月,四川省首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拉开,杜晓刚主动请缨援藏。
普通村是乡城县最偏远的村,也是杜晓刚的帮扶联系村。到达乡城县的第三天,还没来得及适应高原生活,杜晓刚就去了这个村。
进入普通村,杜晓刚深切体会到村民的“两难”:交通不便、缺水。村民过河需绕行近两公里。回县上后,杜晓刚就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多方筹资,2011年5月,一座钢架桥跨过定曲河,随后又引来了山泉水。“现在不用背水了。”79岁的四郎拉色,用藏语表达谢意。
2012年援藏回来后,杜晓刚担任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他更忙了。妻子胡德群发现杜晓刚经常肚子痛,就劝他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杜晓刚总说:“忙,没时间。”选择口服中药,缓解疼痛。“他说输液要花时间,他没得那么多时间。”每次看病拿药,都是胡德群事先去医院排队,等到快排到了,杜晓刚直接过来摸完脉就走。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公仆情怀,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叙永县委书记王波说,组织失去了一名好同志,自己失去了一位好战友。
上一篇:
高校招生录取结束全省共录取新生43万人
下一篇:
更高举起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