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关于四川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0-02-10 来源:四川日报

2010年1月26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黄锦生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四川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全省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支出结构继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全省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050.6亿元,执行中未发生变动。根据快报统计,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74.16亿元,为预算的111.8%,同口径增长21.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86.65亿元,为预算的110.6%,增长21.1%;非税收入完成287.51亿元,为预算的115.6%,同口径增长24.4%。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472.04亿元,为计划的111.4%,增长11.6%。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230.31亿元,为计划的104.3%,增长14.3%。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876.51亿元,同口径增长18.2%。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1%。
  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804.65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增加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共1694.71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4.72亿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62.15亿元,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补助7.8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741.59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731.07亿元),以及各级安排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动用上年净结余、上年结转结余及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594.38亿元后,共调增支出预算2289.09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4093.74亿元。根据快报统计,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591.04亿元,为预算的87.7%,增长21.8%。
  全省基金收入完成823.71亿元,为预算的393.9%。基金支出完成819.83亿元,为预算的74.4%。基金预算结余281.59亿元。
  (二)省级财政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299.6亿元,执行中未发生变动。根据快报统计,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6.2亿元,为预算的112.2%,同口径增长17.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93.21亿元,为预算的107.8%,增长17.9%;非税收入完成42.99亿元,为预算的156.3%,同口径增长18.4%。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2.2%。
  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391.9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增加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共1694.71亿元,以及安排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和预算稳定调节金、上年结转结余、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省级留用等239.09亿元,减去按规定增加对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共1504.22亿元,加减相抵后共调增支出预算429.58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821.48亿元。根据快报统计,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33.27亿元,因灾后重建三年规划,重建基金需按照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剔除此因素后,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预算的80.6%,增长65.5%。
  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5.8亿元预备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受灾困难地区财力补助等3.5亿元;二是疫病防治、优抚、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1.84亿元;三是支持其他社会事业发展0.46亿元。
  省级基金收入完成82.19亿元,为预算的305.5%。省级基金支出完成25.3亿元,为预算的32%(中央财政通过基金安排我省的部分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因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期调整,部分资金将跨年度实现支出,剔除灾后重建等因素后为预算的61%)。基金预算结余53.76亿元。
  (三)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使用情况
  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中央累计下达我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584.91亿元,占我省包干资金总量2203.43亿元的71.9%。2009年实际到位1085.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下达731.07亿元、基金预算下达70.82亿元、提前预拨2010年度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70.05亿元、通过交通部下达车辆购置税安排的交通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14.04亿元),比2009年度包干指标897.35亿元多到位188.63亿元。
  省级累计下达省直管项目和灾区市(州)、县(市、区)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543.9亿元,占已下达数1584.91亿元的97.4%,具体使用方向为:农村住房重建309.27亿元、城镇住房重建137.5亿元、城镇体系重建129.2亿元、农村建设97.49亿元、公共服务设施重建360.47亿元、基础设施重建310.12亿元、产业恢复重建97.35亿元、防震减灾40.19亿元、生态环境修复61.16亿元、精神家园1.15亿元。
  除中央重建基金外,省级财政累计筹集拨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77.46亿元,主要用于农村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恢复重建等方面。
  各级财政努力筹措资金,加快拨付进度,加强资金监管,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有力地推进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
  (四)贯彻《监督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况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平衡情况。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4.16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2638.01亿元,以及上年结余、调入资金等302.12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4114.29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支出、调出资金等3611.58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502.71亿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512.65亿元,累计赤字9.94亿元,预计当年赤字12亿元。
  (2)省级一般预算平衡情况。省级一般预算收入336.2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2638.01亿元,以及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市县上解收入等129.81亿元后,全年总收入为3104.02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支出、补助市县支出、调出资金、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出等2915.81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188.21亿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188.05亿元,累计净结余0.16亿元,当年结余0.1亿元,实现收支平衡。
  2.部分重点支出执行情况
  2009年,各级重点支出均得到有力保障,全省和省级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省重点支出完成情况是: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317.62亿元,增长19.4%;教育支出完成452.7亿元,增长22.6%;科学技术支出完成28.11亿元,增长15%;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14.78亿元,增长4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448.1亿元,增长22.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44.79亿元,增长29.5%;环境保护支出完成109.79亿元,增长38.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完成686.22亿元,增长22.5%。
  3.预算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
  2009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超收123.56亿元,主要安排用于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中央、省出台的政策性增支,以及保障民生支出、解决历史债务、消化财政赤字等。
  2009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超收36.6亿元,具体安排如下:(1)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2亿元;(2)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亿元;(3)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省级配套2亿元;(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省级补助1.3亿元;(5)省级地方政府债券付息1.5亿元;(6)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省级补助1.4亿元;(7)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7亿元;(8)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省级补助6亿元;(9)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非税收入按规定安排支出10.6亿元;(10)省级超收收入结余9.1亿元按规定转入省级预算稳定调节金。
  4.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情况
  受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影响,省交通厅2009年年初预算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前未确定,故未能提交省人代会审查。除此之外,2009年省政府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共86个单位的部门预算全部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审查资金量占部门预算资金总量的92.4%,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省人代会结束1个月内,省财政厅按时批复了部门预算。截至2009年12月31日,86个省级部门的一般预算支出进度均达到85%以上,其中53个部门执行进度超过90%。
  5.省对市(州)、县(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2009年,省财政下达市(州)、县(市、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共20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具体情况如下:
  (1)下达市(州)、县(市、区)一般性转移支付698.2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23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对县(市、区)补助208.06亿元,增长17.6%)。
  (2)下达市(州)、县(市、区)专项转移支付补助 (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1319.08亿元,较上年增长15.7%,主要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支持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兑现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政策。
  6.省人大审查决议的执行情况
  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大常委会审查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报告时,就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管理、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措施,切实加以整改落实。如:为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工作,省政府研究出台了 《省级预算编制审批程序 (试行)》,完善了省级预算编制审批方法。为提高支出预算管理水平,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省级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川府函[2008]337号),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规范省级财政超收收入管理,省政府审议批准了省财政厅制订的 《四川省省级财政超收收入管理办法》并抄报省人大,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同时,对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答复意见,完善工作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以上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均为2009年12月31日快报统计数据,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并与中央财政办理结算后将会有一些变化,届时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关于2009年的财政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全省财政经受最为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异常突出的收支矛盾,全省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认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进灾后重建,促进经济发展,切实保障民生,为推进“两个加快”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全力确保财政稳健运行
  针对减收增支的严峻形势,各级狠抓增收节支,积极争取支持,科学运筹管理,有效地维护了全省财政的稳健运行。
  一是收入实现止滑回升。财政收入增长呈现“前低后高、止滑回升、向好发展”的基本态势。1、2月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负增长,3月份开始止跌回升,一季度增长7.6%,实现首季“开门红”。上半年增长10.5%,前三季度增长13.3%,全年增长21.9%。
  二是收入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全省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5%,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税收增长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三是支出结构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全省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23%,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集中出台的各类减收增支政策对财政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执行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财税优惠政策,全省地方财政减收约50亿元,影响地方收入增幅约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落实扩大内需地方配套等相关政策,各级财政新增支出超过200亿元。在巨大的减收增支压力下,全省财政运行仍然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
  (二)大力促进经济恢复增长
  以全面推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为抓手,积极筹措资金,创新政策手段,在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据初步统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达到1088.87亿元,同比增长369.5%,占本年资金来源的比重由上年的3%提高到8.5%,政府公共投资大幅度增加。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及时兑现惠农补贴、汽车摩托车及家电下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全省已累计下达中央和省级重建基金1721.36亿元,累计下达中央扩大内需资金178.41亿元。圆满完成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分配拨付工作,全面落实了科学配置资金、放大使用规模、有效防范风险的管理要求。
  二是创新政策手段。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在扩大项目融资、促进企业发展、引导个人消费中发挥政策引导功能。继续完善金融机构贷款激励和小额担保贷款奖补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就业再就业、中小企业和“三农”投入。实施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政策,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实施灾后重建、企业技改、原料奶收购等贷款贴息政策,增大金融服务总量。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出口奖励等促进政策,提升财政政策实效。
  三是实施重点扶持。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规划实施,集中资金支持园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刺激消费增长等关键领域。省级财政安排资金5亿元,支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安排工业发展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7亿元,重点支持产业技术研发、重大项目技改、重大装备制造和中小企业发展。在中央重建基金分配中安排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30亿元,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整合涉农资金,带动社会投资,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
  四是推进灾后重建。按照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策部署,积极筹措资金,及时下达预算,强化监督检查。建立重建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公示考核机制、资金预拨机制、项目资金调节机制,推动项目执行,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落实影响重建项目开工建设。认真研究重建规划项目中期调整,及时提出政策建议,为科学配置重建资金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努力强化公共保障职能
  按照“县努力、市尽责、省帮助”的要求,上下协同、各司其职、应对挑战,较好地履行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
  一是保障能力得到提高。2009年,全省实际可用财力达到2035.7亿元,增长14.8%。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下达市、县财力性补助资金占市县可用财力的48.3%。全省人均财力增长13%,县级人均财力增长14%。全省财政保障能力继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呈现“整体能力提高、财力重心下移”的积极态势。
  二是民生政策得到落实。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实施为抓手,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全省累计拨付“八项民生工程”资金800亿元,为年初计划投入数的110.1%。与此同时,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及时到位,扶贫解困、百姓安居、就业促进、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社会救助、职教攻坚等民生政策全面落实。
  三是重大改革全面推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多项重大改革。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担”的原则,研究确定事权分担机制,明确各级职责,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重点关注支持,确保各项改革顺利实施。
  (四)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财政监督,财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一是推进体制改革。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新增32个试点县(市)财政管理体制实现全面对接,“分类考核、差异扶持、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稳步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和交通分级管理体系。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二是创新财政管理。加快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扩大评价范围,健全指标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省财政厅组织实施重点绩效评价项目35个,涉及金额42.42亿元。研究政策执行协同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一站式服务”机制,帮助群众及时便捷领取医疗补助。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建立对评审专家和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政府采购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强化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监察、审计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形成监管合力,协同开展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强化财政监督技术支撑,开发建立了全省政法系统装备管理、灾后重建及扩大内需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实时在线监管。深入开展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依法处置违纪违规问题,积极推进整改,不断夯实财政管理基础。
  (五)认真解决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深入推进“普九”化债工作,全省截止2005年底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全部化解。完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基本实现对政府性债务的实时动态监控。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健全资金公示制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公开财政信息。完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规范办理程序,提高办理质量。2009年,省财政厅共办理76件代表建议、77件委员提案,得到了代表、委员的充分肯定。加强代表、委员联系工作,提高《四川财政信息》专刊质量,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约请制度、走访制度,虚心听取批评建议,主动接受代表监督。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财政改革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差异较大,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二是面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主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财政支持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新办法。三是针对财政保障范围扩大、支出规模增长的客观现实,亟待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方法落后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关于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10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国发[2009]39号)要求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全省财政预算将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安排,收入预算与全省经济发展相协调,支出安排向灾后重建、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预算基数为1174.16亿元,按11%的增幅计算增长,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1303.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996.33亿元,增长12.4%;非税收入306.97亿元,增长6.8%。上划中央“两税”计划516.93亿元,增长9.5%;上划中央所得税计划257.73亿元,增长11.9%。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2077.96亿元,增长10.7%。其中,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7%。
  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03.3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210.86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660.83亿元,扣除专项上解中央支出9.9亿元后,全省当年可用财力总额为2165.09亿元,比基数增加132.27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为2165.09亿元,增长6.5%。加上中央预通知2010年专项转移支付补助824.25亿元,2010年年初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总额将达到2989.34亿元。
  2010年地方财力2165.09亿元的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284.15亿元,增长2.2%;公共安全151.4亿元,增长8%;教育372.34亿元,增长9.3%;科学技术23.94亿元,增长9.3%;文化体育与传媒28.36亿元,增长8.2%;社会保障和就业272.47亿元,增长6.6%;医疗卫生110.61亿元,增长8.2%;环境保护55.41亿元,增长7.5%;城乡社区事务92.75亿元,增长3.9%;农林水事务198.39亿元,增长9.4%;交通运输93.54亿元,增长6.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80.06亿元,增长2.3%;商业服务业等事务16.98亿元,增长5.4%;金融监管等事务2.01亿元,增长1.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04.79亿元,增长12.9%;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26.65亿元,增长3.1%;住房保障支出67.38亿元,增长7.4%;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17.87亿元,增长4%;预备费22.65亿元,增长6.1%;国债还本付息支出8.81亿元,增长5.7%。以上安排中,农业、教育、科技支出等法定支出增长均高于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全省基金预算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337.1亿元。其中:农网还贷资金收入7.12亿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2.76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3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8.5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3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3.74亿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5.05亿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5.72亿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5.54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92.4亿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6亿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1.6亿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1.8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9.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50亿元;车辆通行费20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和对应安排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337.1亿元。
  全省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9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收支政策代编的。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代会批准后,再将汇总情况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预算基数为336.2亿元,按11%的增幅计算增长,省级财政一般预算安排为373.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29.26亿元,增长12.3%;非税收入43.94亿元,增长2.2%。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的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5%。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373.2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性收入210.86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60.83亿元,市(州)专项上解收入8.09亿元;扣除专项上解中央支出9.9亿元,补助下级支出745.57亿元后,省级可用财力总额为497.51亿元,比基数增加37.2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省级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为497.51亿元,增长8.1%。加上中央预通知2010年专项转移支付补助824.25亿元,扣除预通知市(州)、扩权试点县(市)专项转移支付补助751.57亿元后,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将达到570.19亿元。其中,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长均高于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具体安排是:
  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70亿元,增加10亿元,增长16.7%;另通过部门调整支出结构筹集30亿元,2010年省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共计100亿元。
  2.农林水事务43.42亿元,增加5.15亿元,增长13.5%。主要用于支持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贫开发等方面。
  3.教育49.8亿元,增加5.72亿元,增长13%。主要用于支持高等教育、义务教育,以及高、中职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
  4.科学技术10.69亿元,增加1.3亿元,增长13.8%。主要用于应用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
  5.社会保障和就业46.05亿元,增加9.25亿元,增长25.1%。主要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促进就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国有企业破产改制等方面。
  6.医疗卫生39.71亿元,增加4.23亿元,增长11.9%。主要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补助,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支持中医药发展等方面。
  7.文化体育与传媒7.32亿元,增加0.86亿元,增长13.3%。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
  8.交通运输33.73亿元,增加3亿元,增长9.8%。主要用于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方面。
  9.城乡社区事务2.73亿元,增加1.1亿元,增长67.4%。主要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建设等方面。
  10.环境保护7.12亿元,增加0.3亿元,增长4.4%。主要用于污染防治与减排、能源节约利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方面。
  11.住房保障支出10.53亿元,增加1.5亿元,增长16.6%。主要用于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改革支出等方面。
  12.一般公共服务59.91亿元,增加0.47亿元;国防1.98亿元,增加0.11亿元;公共安全28.01亿元,增加0.8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7.53亿元,增加1.25亿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3.76亿元,增加0.68亿元;金融监管等事务0.42亿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12.89亿元,增加0.58亿元;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6.99亿元;预备费7.02亿元,增加1.22亿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53亿元;其他支出36.37亿元,减少10.32亿元。
  2010年省级新增财力37.2亿元全部安排用于保障民生、扶持产业发展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障民生支出总额达到285.04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57.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扶持产业发展支出总额达到57.13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11.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总额达到50.5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10.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行政成本性支出总额为104.84亿元,占省级支出总额的21.1%,下降4.2个百分点。
  2010年省级一般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总额预计达到137.97亿元,较2009年年初119.4亿元同口径增长15.5%;加上农村税费改革省级配套资金和基金预算中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后,省级财政“三农”方面的总投入预计达到164.7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7%。
  省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38.66亿元。其中:农网还贷资金收入7.12亿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3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3亿元;森林植被恢复费3.64亿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收入1.8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9.35亿元。按照收支平衡和对应安排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38.66亿元。
  以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省级87个部门2010年部门预算已报送大会,请予审查。由于我省机构改革尚未完成,今年报送省人代会审查的部门预算仍按机构改革前的部门提交。
  四、关于2010年的财政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最后一年,全省推进“两个加快”进入关键时期,做好财政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省财政将认真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 “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促进经济发展,强化公共保障,为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财力保障。
  (一)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巩固经济复苏基础
  保持政府投资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认真落实地方政府筹资责任,保持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我省地方政府债券,缓解地方投资配套压力。统筹安排财政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促进资金整合协同,提高投资整体效益。支持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新激励发展政策,引导放大社会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等领域,大力推进公路铁路、能源电力、通信信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收费减免政策,促进企业投资。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落实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继续实施扩大消费政策,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认真落实筹资责任,提早安排中央重建基金预算申报工作,及时组织灾后重建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报账提款,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继续把住房、学校、医院、康复机构等民生项目重建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基础设施重建项目资金拨付,确保重建任务如期完成。加强灾后重建产业投资基金、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和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管理,支持灾区产业振兴。
  (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围绕“7+3”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与研发投入,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省级工业发展资金重点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倾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支持技术创新和担保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扶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扩大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和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公益型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和条件建设,支持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推进科研装备自主研发,支持重要能源、资源、原材料及关键设备和元部件进口,引进先进技术。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实施。
  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政策,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项目实施,加大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资金扶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和草原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
  (三)切实增加“三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出让收入等向农业农村倾斜。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实施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政策,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承保控制面。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深化贫困村村级组织互助资金工作。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和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实施。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农业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专合组织发展和扶贫解困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生猪、玉米和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强县。支持现代林业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强县建设,促进发展优势林产加工业。支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推进畜牧业提质扩面。支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搭建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四)确保惠民政策落实,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确保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及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落实,推进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做好就业促进工作。认真落实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促进政策,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继续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支持文化事业和计划生育。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工程。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促进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认真落实震后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再生育工程等相关政策。
  (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加强预算执行考核和结余资金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完善定员定额体系,推行预算编制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管理改革,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提高监督实效。
  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分类区基本财力保障动态标准和奖补机制,加大对支出缺口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激励约束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奖补力度。继续规范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切实保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监控政府性债务运行。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融资平台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推进农村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完善政府性债务化解奖补机制。
  各位代表,做好2010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完成2010年收支预算任务艰巨。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