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错纠弊到监督与保障并重——审计工作报告三年看变

时间:2015-07-24    来源:四川日报           [  大  中  小]

  7月20日提请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了多个领域存在的问题,30多个部门及单位被点名,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从侧面反映了近年审计工作的变化。”7月23日,省审计厅特邀审计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付志宇对记者说,审计工作正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立足国家治理、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层面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向监督与保障并重的方向深化。
  解析三年审计工作报告三方面变化明显
  查阅近三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三方面有明显变化:
  审计职能在变——透过报告可看出,相关部门为落实重大部署制定的具体措施、配套政策是不是符合实际、能否落地成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也先后纳入审计范围。根据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及时提出调整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把审计结果转化为职能部门推进政策落实的依据和动力。今年为例,审计工作报告中首次反映了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情况,特别是针对唤醒趴在账上“沉睡”的资金,专门检查了各级财政、各部门盘活存量资金的情况,并作为预算管理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第一个问题予以重点揭示。
  审计内容在变——在以往的“预算管理、执行审计情况”基础上,今年增加了“决算草案审计情况”。审计部门对省级决算草案编制的程序、内容、调整变更等进行了审计,并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省级部门决算草案审签试行办法》,对省发展改革委等5个部门开展了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发现了部门决算草案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编报口径不规范、汇总审查不严格等问题,未按规定开展年终清理盘点涉及往来款项和财产物资3.14亿元,擅自调整支出1263万元、账务处理错误606万元,汇总所属单位决算时错报收支金额1462万元。。这项工作既扩展了审计监督范围,深化了财政审计内容,也为省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预决算提供了更多依据。
  审计方法在变——不再局限于账表核对、实物盘点等,而对灾后恢复重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采取跟踪审计方式,揭示阶段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制度机制健全;利用卫星图片叠加对比进行数据分析、提取疑点,开展土地管理利用审计。信息化审计成果也陆续审计工作报告中体现。2014年以来,省审计厅积极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完成了对财政、税务、工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等多类数据的采集,建立了数据安保和运用机制。
  三年连审监督民生事项促使管理愈发规范
  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是各个阶段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2012年度开始,审计部门开始对省直部门的“三公”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并在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予以披露。2012年度,抽查19个省直单位,发现公务接待的预算管理、接待标准等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无预算购置车辆支出156万元;2013年度,发现51个省直部门中,还存在未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和财经制度规定等问题,有10个单位车辆运行维护费共超预算415万元;2014年,对5个省直机关及下属单位进行的审计中发现,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管理等规定不够到位,3个部门及1个下属单位超预算支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39万元,一些单位的公务接待审批单、接待清单不全。“三公”经费年年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若干规定得到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量得到了控制,逐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审计关注的重点也从制度是不是健全,到制度规定是不是严格执行、管理细不细化。总体上来说,各部门“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越来越规范。
  我省审计部门连续三年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2012年审计发现,81个县少安排或少提取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14.9亿元,7个市本级、36个县违规拨付和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9.97亿元;2013年审计发现,资金、项目管理和住房分配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2054套保障性住房被用于非保障对象居住;2014年再次跟踪审计发现,工作推进和统筹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方棚户区改造任务未完成,一些市县的资金筹集、使用不规范。通过审计,各地积极整改,出台和完善相关制度,取消不符合条件家庭的报账对象资格,追回违规领取的补贴资金,腾退违规享受的保障性住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