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法律海洋中,有一套特殊的“体检”机制,它像一位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确保每一份规范我们生活的“规则手册”都合乎宪法和法律的标准,这就是“备案审查”。这不仅是一个听起来略显专业的术语,更是关系到你我切身利益的法治保障措施。那么,备案审查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筑起一道坚固的法治防线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备案审查?
想象一下,政府、法院或其他机关发布的每一条规定,就像超市上架的商品一样,需要经过一道质量检查,确保它们不“过期”、不“变质”,这个过程就是备案审查。简单来说,它是指这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公布后,必须报送相应的人大常委会进行备案,并接受政治性、合法性、适当性等方面的审查。
备案审查的重要性
备案审查好比法律体系的“滤网”,过滤掉那些可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规定,避免出现“法律打架”的情况,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它确保了从法律法规到“红头文件”,每一层都能和谐共存,不会出现下位法违背上位法的情况。
比如,有公民提出某市政府出台的促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文件,对业主申请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的表决程序以及相关优抚措施作出的规定存在问题。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文件关于业主申请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的表决程序与《民法典》关于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表决规则不一致;关于优抚措施的规定不符合《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居民自治的精神,超越了居民委员会法定权限。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及时启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和移送程序,与有关方面共同督促制定机关对相关规定作出修改。
完善备案审查制度:法治建设的新里程碑
备案审查制度作为人大常委会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所有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法律保持一致性的关键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备案审查制度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其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加强这一制度,为新时代备案审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审议通过,不仅为全国范围内的备案审查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法治依据,也增强了其权威性和操作性,是法治中国建设历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四川实践:创新与规范并举
5月27日,《四川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该条例草案亮点颇多:
全面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条例草案不仅明确了本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本条例开展备案审查工作,还特别关注乡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层面的探索实践,力求做到备案审查无死角、全覆盖。
清晰界定,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明确界定,并要求省级相关部门明确各系统规范性文件的标准和范围,条例草案大大增强了备案审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细化范围,强化监督效能:条例草案巩固拓展了备案范围,将“一府一委两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范围,市(州)政府规章、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向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范围。条例草案加强了对政府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备案、清理等工作,确保监督不留空白。
严守“有备必审”,确保监督实效:通过确立多种审查方式,明确审查重点,规范审查程序,条例草案致力于实现备案审查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确保每一项规范性文件都能经受宪法法律的严格检验。
纠错机制:有错必纠,维护法制统一
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下,条例草案针对审查中发现问题的规范性文件,设计了完善的纠错机制,确保审查意见得到有效执行。无论是通过沟通协商、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还是依法作出纠正决定,其目标均在于及时、有效地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规范性文件,防止法制的混乱和冲突。同时,对审查结果的反馈机制也做了明确规定,确保审查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