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27日,受省政府委托,省政府副秘书长袁华兵向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为抓手,坚持走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8所高校1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入选高校及学科数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将“双一流”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进行专章安排。省政府同时出台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在川部委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激励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协力推动高校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实现全面提升。财政投入也在持续加大,省本级财政专项经费从2016年的1亿元/年增加至2023年的8亿元/年、累计投入达39亿元。
在建强学科体系中,四川分层分类对标国内外先进高校,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选定727项对标指标,目前有661项取得明显成效,37所高校的49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39所高校162个学科纳入省“双一流”建设名单,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同时推动地方政府参与“双一流”建设,成都市与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特色鲜明的环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宜宾市对高度契合全市产业发展的特色应用型学科进行重点培育,每个学科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
四川还持续抓好人才引育,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每年单列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2亿元,每两年从高校遴选培养10名左右具有冲刺院士潜力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目前全省高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1103人、占全省70%。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全省高校建成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超700个、占全省60%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35个。
在“双一流”建设中,四川注重强化产教互动,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及我省六大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机制。近三年,已推动高校立项建设产教融合示范项目35个,成立7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本科专业104个,新增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本科专业197个,布局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7个。超常规推进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成立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由电子科技大学牵头会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核动力院等多方联合培养,实行培养方案共研、课程教材共建、师资平台共享、校际学分互认,促进人才培养从一校到多校多企、科技创新从单一团队到联合攻关的融合融通。
袁华兵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他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统筹推进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进一步突出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抓好示范带动,分类打造高峰、高原学科,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全面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支持高校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天府实验室建设。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战略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后备人选培养专项,支持高校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机制,引导形成多元投入带动格局。省级财政专项持续稳定支持,努力实现与中央投入资金同比配套。推进职称评审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战略人才引育用一体发展,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