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联络站建得好,人大代表坚持轮流坐班接待,还公布了代表联系方式,我们随时都能找到代表反映问题,点赞!”
近日,在唐家乡长虹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前来反映问题的西堰村二组的群众余强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如何架起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打通人大代表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遂宁市船山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率先在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代表之家”的基础上,又在村、社区延伸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33个,至目前已接待选民代表和群众6000余人次,收集建议意见570余条,建议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使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更“接地气”、服务群众更“有实招”、依法履职更“有实效”。
整合资源建“家” 充分发挥作用
代表联系站是人大代表的家,更是人民群众的家。在建站之初,船山区人大常委会对代表联络站建设进行了准确定位,要求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因地制宜,整合村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将代表联络站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把代表联系站建成人大代表的“家”、人民群众的“家”,便于代表开展学习、培训和履职活动,便于与“家里人”“零距离”沟通交流。唐家乡、介福路街道办事处把建立代表联络站与文化中心活动相结合,依托图书室,为代表和选民开展学习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提供方便,使之成为代表收集民情、反馈民意的活动场所。
为了让“家”常有“客人”来访,联络站每月设立相对固定的日期接待群众,并每次提前三天公布接待时间、地点和接待代表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方便群众上门提意见,反映问题。通过代表与群众议民事、听民情、诉民愿,拉近代表与群众的距离。唐家乡长虹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了活动流程明白卡,站内26名区乡人大代表实行定期轮流接待选民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5月以来,全区仅代表联络站已开展代表集中接待日活动12次,接待选民170余人次,组织代表学习120余人次,开展代表走访、调研等系列活动9次,听取选民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80余条,使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为代表学习的园地、联系群众的纽带、发挥作用的阵地、争先创优的载体、传递人大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主动“下访”“攀亲” 诊治“疑难杂症”
针对以往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交流较少,有的群众不清楚谁是人大代表,向谁反映问题等情况,船山区人大常委会要求244名区人大代表、659名乡镇人大代表变群众“上访”为代表主动“下访”,沉到基层去,说“农家话”、喝“农家茶”,与选民代表或普通群众“交朋友”、“结穷亲”,做人民群众的“家里人”。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倾心听民声、解民情,着力推动群众反映的土地使用、饮用水安全、治安管理等民生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得到有效解决。如,陈全代表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反映个别街道噪音污染、油烟污染及占道经营等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对城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督促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区区、乡镇人大代表“下访”收集群众建议意见212条,已督促办理165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如今的人大代表确实不一样了,他们不仅是我们的代言人,更是我们的贴心人!”现如今,在唐家乡、永兴镇、龙凤镇、老池乡等乡镇或市城区南津路、介福路、高升街等办事处,只要你提起人大代表,当地群众就会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强化跟踪“问效” 确保办理落实
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意见,有专门的部门承办,可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特别是下访或接待选民代表或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如何落实?
船山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各联络站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后,能现场回答的立即作答;现场解答不了的,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并由负责接待的人大代表继续跟进,定期向上访群众反映处理的情况和结果,直至选民或群众合法诉求达到满意为止。保升乡选民王多玉到代表联络站反映瑰宝明珠小区安置房管理的问题,负责接待的区人大代表蒋开伦仔细记录,将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建议交政府办理。区政府高度重视,承办的民政局等部门认真研究落实,王多玉选民反映的问题在15天内得到了回复和解决。
“人大代表虽然不是什么‘官’,但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为人民办事、替人民说话,我们都特别信赖他们!”很多群众打心里佩服。如今,在船山区特别是村、社区,大到地方经济发展,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有事找人大代表”已成为很多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困难和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