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变废为宝 让天空更加湛蓝——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题调研

时间 2019-04-17 来源 泸州市人大常委会
[ 字号大小:]

  近年来,泸州市重拳整治大气污染,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84%,PM2.5浓度同比下降26.9%,空气优良天数增加32天。为巩固好蓝天保卫战成果,近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深入泸县、叙永县8个乡镇村,4个企业,重点围绕农作物绕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经营管理等情况开展深入调研。

 

  多措并举形成“五化”综合利用格局

 

  调研了解到,目前泸州市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212万吨,可收集资源量170万吨,利用量为143万吨,利用方式从过去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扩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等多领域 ,初步形成了“五化”综合利用格局。

  泸县太伏镇王湾村,村景如画,道路干干净净,溪沟清水淙淙。听村里的人说,以前的村前屋后随处堆放着秸秆、柴堆、草堆,让人避之不及。2018年,全市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立收储点28个,购置秸秆配套设备51套,启动了秸秆肥料化试点项目。王湾村作为综合利用试点村,以村为单位收集秸秆和禽畜粪污堆沤加工有机肥。在秸秆利用智能堆肥系统现场,调研组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干净、整洁、无臭。“自上了堆肥系统,村里环境好起来了,加工的有机肥除了满足村里需要,还对外销售,如今又成立合作社,加入了龙头企业,集体账上也有了钱!”村支书李文宇乐呵呵地说。村里依托市县供销社、科协,成立了村资公司、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公司、为农服务中心和运营中心。村民们养猪、养鱼、种枳壳、种青见春见、加工有机肥,产品不愁销路,如今的王湾村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农业生态产业园。

  走进东牛牧场,笔者看到,湛蓝的天空下,满山遍野的牧草让这片山坳坳变得绿意盎然。东牛牧场位于叙永县落卜镇三台村,是农业部授予的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四川省养殖示范基地,也是泸州市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过去的三台村,虽然

  有着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但由于找不到销路,村民往往把玉米秸秆一烧了之,造成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东牛牧场的到来,让秸秆“变废为宝”。2014年,东牛牧场科技公司通过流转集体荒山和林地,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场,不仅大量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秸秆,还种植优质牧草培育高山草场。“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改变传统养牛方式,既消化了秸秆,又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企业负责人万书大自豪地说。据了解,该企业通过应用青贮、氨化等饲料化技术,年利用农作物秸秆在5000吨以上。

 

  高成本让秸秆难以“从地头到厂头”

 

  调研发现,随着秸秆全面禁烧,多余的秸秆成了农民的“烫手山芋”。“堵”不是目的,“疏”才是通途,泸州市在“疏”的实践中还面临诸多困难。

  “打捆搬运到回收点去卖掉,扣除人工成本所剩不多;堆在田头又要影响下一季插秧,我们巴不得有人收起走”,在田间劳动的孙大姐说。

  泸县方洞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对于农民来说,企业回收秸秆是目前最省事省钱的办法。但企业在回收秸秆时,从“从地头到厂头”的收购成本过高是个大难题。

  调研中,企业业主反映,“农作物秸秆地理位置分散,受季节影响大,加上体积大占地宽,企业储运难度大、人工和运输成本高、利润低。政府对秸秆收集每吨补助90元,这个标准过低,实际意义不大”。

  泸州市农业农村局资环站站长傅杰介绍,目前全市秸秆回收企业不多、价格不高,和现实需求尚有差距。他认为,“政府应该对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给予奖补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

  针对基层及企业普遍反映的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程度低,收储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调研组建议,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财政、金融、科技等要素保障,建立健全收储运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秸秆收储运工作,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