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份以来,巴中市通江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宪法、选举法、组织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顺应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发展大势,积极主动在“后半篇文章”中担当作为,建立五个机制依法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涉及乡镇人大代表选举工作。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牢牢牵住“责任制”牛鼻子,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知责明责、履责尽责。充分发挥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深入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产生重大变动的13个镇全覆盖开展专项调研,精准收集掌握区划调整后镇人口变动、居住分布等情况,作为推进全县乡镇人大选举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坚持依法依规原则,以靠实责任为主线,制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从严落实县选举委员会统筹协调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领导责任,各乡镇选举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的主体责任,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和各乡镇(街道)纪委对选举纪律执行情况的督查责任,推动形成上下联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体系。
建立指导联系机制。立足选举能“代”善“表”代表的目标,采取统一协调与分组联系、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对乡镇人大选举的联系指导。根据地域相近、线路相向、数量相等和交叉互换的基本原则,制定指导联系乡镇人大工作安排方案。在单纯有利于开展业务指导的层面上,合理划分“责任田”,把全县乡镇分成4大块。常委会主任负责全面统筹,副主任分别指导一个区域,形成了每个乡镇都有一名常委会副主任、委室(中心、办)负责人直接联系、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权威高效解释解决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组织带领相关委室负责人深入联系乡镇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指导30余次,走访47个村(社区),召开座谈会24次,与村干部、群众谈心谈话110余人次,宣传乡镇人大选举适应法律法规6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20个。实践证明,分组指导联系机制的运行,发挥了指南针作用,有效地保障了乡镇人大选举在法治轨道上的健康有序运行。
建立分类培训机制。聚焦乡镇人大工作水平的迅速提升,分级分类分时段组织开展培训,在持续“加油”“充电”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通过集中分散两套方案对镇村两级干部开展全员培训,以组织召开集中会议的形式,阐释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用实例剖析的方法对法定程序、方法步骤进行深入讲解。依托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开展精准培训,充分发挥“微信”“学习强国”等电子媒介的线上传播作用,结合线下指导交流,侧重对宪法、代表法、地方组织法和全国人大法工委有关解释进行深入学习。采取经验交流、实训教学两种形式开展实战培训,鼓励乡镇之间积极开展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流,在发现问题和商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依法解决问题的强大合力,潜移默化提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水平。
建立审查把关机制。充分发挥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等相关法律对乡镇人大选举的重要指导作用,结合乡镇调整改革实际,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提名推荐和审查把关机制,进一步把牢选入关口,提升代表质量。深入贯彻落实“两升一降”优化人大代表结构要求,依法行使提名推荐去权力,注重增加创业标兵、致富能手、乡贤达人代表候选人数量。乡镇党委坚定执行代表标准,严格履行程序,紧紧抓住人大代表选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工作,谋划做好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长远打算。强化对代表候选人的审查,把政治思想认识和爱党爱国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兼顾参政议事能力,认真审查代表候选人的综合素质,确保选举的乡镇人大代表能正确真实地代表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权力。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坚持把纪律规矩贯穿于乡镇人大选举全过程,紧紧盯住关键节点,在源头防控上着力,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充分发挥反面案例警示作用,推动形成不敢的威慑态势、不想的自律意识。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输媒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监督举报渠道,把选举纪律作为核心内容,聚焦关键步骤,立足“家喻户晓”目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支持乡镇人大选举,主动参与纪律执行监督,汇聚强大合力,推动形成人人要监督、人人愿监督、人人敢监督的良好氛围。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积极履行对选举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开展督查的主体责任,采用常态监督和节点监督相统一、明察暗访相结合的举措深化执纪检查,对因履职尽责不力,导致风气不正、纪律涣散等系列情况的严肃追责问责,在逗硬落实相关制度规定过程中进一步把选举纪律的螺丝钉拧得更紧,营造风清气正的乡镇人大代表选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