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撬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如何逆势突破,“三农”突出问题如何有效化解,后疫情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南充市营山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做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同时,讲宗旨,有情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帮助发展乡村“归雁经济”,将“抓实体,强产业”的要求落子到最基层,“小小”企业亮光纷呈,并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新的动力源。
营山县地处川东北山区丘陵过渡地带,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乡村产业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营山经济发展的瓶颈。2020年初以来,受中美贸易冲突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很多在沿海城市务工或兴办企业的乡友,面临务工难、生产难、经营难等困境,回乡发展逐渐成为乡友们心底最深的期盼。
营山县人大常委会审时度势,精准研判,安排部署相关委室专题调研“归雁计划”运行情况,全面摸清“家底子”,建立《营山县归雁计划》数据库,根据县域发展要求、乡村发展需求、乡友发展诉求进行精准匹配,实现“梧桐树”“金巢”“归雁”间的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四级人大代表,集中开展“走访企业、走访群众”(双走访)工作,了解回乡企业和群众困难诉求,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高质高效解决,帮助企业及时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用心修枝整形,促进开花结果。
小切口,小产业,大动员
在营山县新店场镇贵丰服装加工厂内,10余台机器开足马力,哒哒哒地不停运转,裁剪、缝纫、去线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以前我一直在广东从事服装加工,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现在相比而言,比以前收入高多了”,新店镇贵丰服装加工厂法人罗建东介绍,“今年年初新冠疫肺炎情爆发,延误了我一家人外出,这种情况很普遍,我们很焦虑。镇人大主席团的领导在‘双走访’过程中,积极动员我就在本地把服装加工业务做起来,从目前来看,订单还不错。”
“儿子在新店上小学,我身体不好莫法出去打工,只能在家休养,今年5月厂子开了,我就过来一边照顾娃儿,一边做工,每月还能领到2000多块!”大庙乡南湾村脱贫户陈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父亲前年生病去世,母亲身体不好,去年我只好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家照顾母亲。前面一直在乡镇周边打零工,今年5月起在厂里负责车间管理工作,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贵丰服装加工厂车间负责人刘小江告诉笔者。
据新店镇人大主席杨辉宗介绍,对有条件能回乡创业的乡友,深入沟通,并进行了大动员,成效颇丰。今年以来,全镇共招引27家“归雁”落地创业发展,其中服务业5家,种养业19家,服装制造2家、食品加工1家。总投资22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
小代工,小作坊,大联结
千方百计种好梧桐树,千辛万苦引得雁归来。近年来,营山县人大常委会为“归雁企业”积极强化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保障,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构建起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的发展软环境。同时,大力支持乡镇小作坊的发展,小作坊支撑着小产业,小产业又联结着“归雁企业”这块大市场。
比如,营山县通过解决过渡厂房、免缴租金、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招引一批“归雁企业”入驻营山县工业园区,玺诚电子就业其中之一。该公司业务涉及华为、小米、海信、康佳等国内知名品牌,2019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为帮助“归雁企业”深扎根,快成长,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2020年解决工业用地18亩,用于该公司自建厂房。
小作坊支撑小产业,小产业联结大市场。2020年,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以玺诚电子为代表的园区“归雁企业”,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将目光瞄准乡镇,与乡镇小作坊做好联结,进而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振兴。
据了解,新店镇一生产作坊鸿达电子加工厂,其主要业务,就是给园区的玺诚电子厂加工卧式变压器等电子元件。玺诚电子厂在新店镇创办这一生产作坊,相当于将就业岗位送到了群众“家门口”。此举一方面有效破解了企业招工困难、用工不足、交货延迟的困局,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力盘活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发展了乡镇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真正实现了多赢。
“我妈妈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我一直在家照顾妈妈生活起居,靠种点庄稼维生,没啥现金收入。来到镇上的鸿达电子厂上班后,不耽误照料老人,每月还能拿到2000来块,上班地点离家也近,骑自行车只需要10来分钟,我真的做梦也没想到!”在新店镇鸿达电子厂务工的脱贫户龙红英激动地向笔者介绍。据该厂法人李政权讲,工厂现有工人14名,像龙红英这样的脱贫户还有3人,此外还有低保户6人。
小加工,小实体,大就业
“上午下午麻将响,清晨傍晚人挤人”。这是老百姓对双流镇的场镇形象诟病的口头禅。双流镇是营山偏僻的山区大镇,总人口4万余人。由于拆点并校后,只有镇上才有幼儿园和小学,一大批农村家长送孩子到校后就无所事事,为此“麻将馆”生意异常火爆。这也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滞留,此种现象更为突出。
“在今年3月份镇人代会上,双流镇场镇现状,是代表们最多的话题”,镇人大主席杨志全如是说,“我们组织人大代表对全镇务工人员进行全面摸底,发现一大批农民工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通过积极引导和做工作,几个月来,全镇已建立起了以代工、加工为主的小微企业3家,解决了100余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广州威洋制衣厂双流车间就是其中之一。当笔者上午11点半进入车间时,发现若大的车间只有三五个人在忙碌。面对笔者的疑惑,车间负责人阳绪兵笑着说:“我们的工作时间很弹性,工人们11点就下班做饭和接孩子去了。自今年4月投产以来,现有工人32人,月工资在2000-4000元,现正着手找场地扩大规模,可增加更大的就业量。”这些数字看上去不是太大,对于一个小场镇的富余劳动力来说,可谓“大就业”。
小种植,小基地,大促进
双流镇农户种植生姜有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传统“夯埂”很费劳力,这一产业逐渐衰落。县人大常委会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向县委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生姜产业的报告》。
“今年我们享受政府补贴购进了‘夯埂’机,通过‘基地+农户’的方式种植了600亩生姜,每亩净收益在6000元以上……”四季鲜蔬菜专合社社长陈小平扳着手指算起了账,脸上洋溢着浓浓的笑意。
陈小平一直从事蔬菜规模化种植,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今年初,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归雁计划”实施情况调研工作中了解到这一信息,积极与双流镇进行对接,通过建立四季鲜蔬菜专合社双流生产基地的形式,吸纳了26户返乡农民工从事时令蔬菜、生姜的种植。
“我一直在广东打工,今年初厂子倒闭无去处,全家生活一下子成了大问题。陈小平找到我,叫我种蔬菜和生姜,种苗、肥料和技术,他全部提供,产品按市场价他包回收。现在看这条路真的走对了,东跑西跑还是家乡好!”农户王延碧翘着大拇指乐开了花。
小养殖,小循环,大解忧
营山是传统生猪调出大县,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全年要完成66万头环保生猪的出栏任务。县人大常委会各领导均负责有联系乡镇的生猪稳产保供任务。
为消除农民工返乡发展的顾虑,常委会领导主动与温氏、新希望等集团对接,从养殖场的规划建设、种源提供、日常管护及出栏回收等方面,彻底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面临全县近400家生猪家庭农场及相关养殖场,粪污消纳如何有效利用?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在哪里?县委、县政府很是头痛。
“绿竹笋”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同春鼓励乡友从重庆引进的优质品种,通过三年来的测产,亩均产量在1500斤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员和代表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又到重庆荣昌县绿竹笋产业基地现场考察,加之积极对接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多方论证。
在此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向县委报送了《关于突破性发展绿竹笋产业的调研报告》,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批示,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并就“养殖场配套发展绿竹笋产业”作出了具体部署,出台了支持发展鼓励政策。
乡镇小养殖,同样注重小循环,“绿竹笋”大大解决了排污消纳的忧患。当然,“绿竹笋”产业在乡镇由此而悄然勃兴。
小合作,小实体,大张力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贵丰服装厂、鸿达电子厂等“归雁”业主的带动下,很多外出乡友纷纷加入“归雁”队伍,“归雁经济”在乡村蔚然成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合作社的出现也不例外。
小桥镇海印村村民全裕峰带着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通过前期深入考察,选准生猪养殖行业,并在新店镇人大主席和部分人大代表的大力协调帮助下,于今年3月在新店镇成立康路畜牧养殖合作社。该合作社前期投入300余万元,承包土地17.7亩,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养猪场800余平方米,可实现年出栏生猪6000余头,年盈利100余万元。“营山是我的家、我的根,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全裕峰动情地说。
在“归雁经济”的撬动下,上下游配套及供应链逐步积聚,乡村本土产业链渐趋完善,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合作社也有力增强了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对夯实乡村“归雁经济”基本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另悉,营山县通过人大代表提意见建议、审议专题报告、视察调研等方式,督促县政府出台了《猪八条》《黑山羊十一条》《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十三条》等系列扶持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房租减免、降低融资用能等政策措施;督导就业局、县农民工服务中心、金融机构等部门和企业,为乡友及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融资贷款等“个性化”“贴心式”服务。营山县为解决回归企业、返乡人员就业创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之家”阵地作用,执行代表活动常态化制度,动员基层人大代表“逢场天”轮值接待选民,为回归企业和人员提供“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增强返乡人员归宿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一个个小实体、一项项小产业,提供最大的服务,精心浇灌培育,促进茁壮成长,助推着“归雁计划”高质高效蓬勃发展。
营山县以乡情、亲情为纽带的“归雁经济”,有力推动了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正逐渐成为乡镇资源的“吸铁石”和乡镇经济的“压舱石”。据统计,近三年来,营山全县29个乡镇(街道)共招引或成立规模化“归雁企业”73家,总投资超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员、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就业1400人。辐射带动本地企业13家,带动1200余户家庭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