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代表反映,个人视角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区情民意进而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是否可以将新都‘智慧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系统与市区两级智慧城市运行平台数据对接共享交互,进一步畅通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在新都区2025年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上,斑竹园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言简意赅地抛出问题、提出建议。这场从202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四年的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既是镇(街道)人大工作发展难题的“诊疗室”,也是全区人大工作的“调度站”。
双向沟通解难题
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
“以前总担心提问题像‘倒苦水’,现在才知道这是‘找药方’。”桂湖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回忆道,2023年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上曾提出“代表‘家、站’建设标准不统一,没有专门的运行经费,特色化发展难推动”的问题。会后,新都区人大常委会先后召开两次代表“家、站”建设现场会,对“家、站”建设把脉定向,统一制定了“家、站”运行工作制度,并积极协调落实财政资金保障,为全区各镇(街道)“家、站”匹配了日常运维补助经费。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地,新都区代表“家、站”焕发新活力:全区76个“家、站”按照“六有”“七规范”要求完成了标识标牌、制度上墙、台账管理等标准化建设,打下群众“找得到人、进得了门、议得成事”的代表履职基础。同时,各镇(街道)因地制宜选取部分“家、站”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三河街道江陵路社区打造“民情茶铺”特色平台,将群众意见收集从代表“家、站”内延伸到“家、站”外,让民情反馈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繁街道在锦水苑社区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点,将“家—站—点”三级阵地串联成链,让代表履职从“定期坐诊”变为“随时响应”;毗邻轨道交通产业园的石板滩街道,则将“家、站”建在产业链上,更好架起代表服务产业发展的连心桥。如今,代表“家、站”从“挂牌站点”蝶变为“解忧平台”,正如居民李大爷所言:“现在家门口就能找代表唠难题,亲切感实实在在!”

2025年3月26日,新都区人大常委会召开2025年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
在夯实“家、站”阵地的同时,新都区人大常委会还聚焦座谈会收集的部分代表专业监督能力不足、参与度不高等代表履职服务保障问题精准施策。针对代表监督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每年开展常规履职培训基础上,定制法律解读、预算审查、乡村振兴等专业化培训课程,让代表履职“充电”更具实效;针对部分代表履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扩大基层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范围、加强代表审议意见反馈闭环管理、每月选出1名履职先进典型代表拍摄短视频宣传报道等方式,切实增强代表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一系列举措如同催化剂,持续激发镇(街道)人大工作新活力,新都区正以双向沟通的生动实践,将人大代表履职效能的链条越扣越紧,为民当家作主的基层民主实践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统一步调聚合力
从“分散作战”到“全区一盘棋”
座谈会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统一思想的“校准器”。过去各镇(街道)人大工作像“散落的珠子”,现在要用一条主线串起来。2025年初,新都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刚审定,便在镇(街道)人大座谈会上进行了通报。这份被镇(街道)称为“年度作战图”的文件,明确指出新都区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增强监督实效、深化拓展代表工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4个方面持续发力,其中“集中视察提振消费工作”“分层分类开展监督法、代表法培训”“将代表‘为民办实事’活动与‘立园满园’‘进解优促’工作融合开展”“实现代表口头述职覆盖率累计达80%以上”等举措,让基层人大工作者直言“目标更清、抓手更硬”。
方向既定,行动随至。会议当天下午,石板滩街道人大工委便组织10余名市、区人大代表深入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深思有形(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俊马密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并现场收集问题。随后,代表们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在土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内,一场聚焦企业用工与当地民众就业衔接、产城融合的协商议事活动火热开展……“现在园区企业‘找工人难’,咱们本地居民又‘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需求与居民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匹配度不高,区级相关部门能否建立企业、社区常态化招聘对接机制,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和居民就业?”区人大代表吴有华率先抛出了问题。区人社局负责人当即表态:“我们将联动多方资源,合力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推动就业供需精准对接。”两个小时的议事会上,用工匹配、技能提升、园区服务配套等难题被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清单,当场由各个部门认领。

2025年3月26日,石板滩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走访调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
“座谈会把全区人大今年工作的‘坐标系’定准了,大家才知道劲儿往哪儿使。”石板滩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表示。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新都区各镇(街道)人大组织开展的11场代表小组活动中,七成主题与“立园满园”深度挂钩。春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桌上,一场场代表履职活动,正通过新都区“智慧人大”系统实时上传,一盘棋不是口号,是代表用脚步丈量、用数据说话拼出来的实绩——这场持续四年的春日之约,正让“全区一盘棋”的愿景化作脚下铿锵的履痕。
制度创新固根本
从“年度例会”到“长效机制”
四载耕耘,镇(街道)人大座谈会已成为新都区人大常委会听取意见建议、有的放矢改进工作的“动力引擎”,催生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制度成果。
直面2024年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上反映集中的“直选代表向选民口头述职流程不统一”问题,新都区人大常委会打出“建章立制+示范引领”组合拳,制定了《成都市新都区直选人大代表述职工作办法》,从述职内容规范、选民组织流程、总结整改机制等维度,对述职工作进行全方位细化,同时,在清流镇召开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现场述职观摩会,以“打样” 的形式为全区直选代表述职工作树立标杆。如今,新都区直选代表述职已实现“流程、标准、测评”三统一,直选代表口头述职率累计达51.8%,述职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迈向了“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2024年12月11日,新都区人大常委会在清流镇召开直选人大代表述职大会
代表建议办理多为文来文往,有时不得不“被满意”曾是代表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也是历年座谈会上被镇(街道)人大反复提及的难点。为破解这一困局,2024年初,新都区人大常委会在由常委会领导督办重点建议的基础上,又创新建立“全透明督导+建议办理专项工作评议”机制,即引入媒体全程跟踪拍摄代表建议的集中交办、部门办理、答复代表过程;年末由对口联系的人大专委会分别实地检查承办部门办理代表建议情况,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区政府关于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对每个承办部门开展现场满意度测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代表建议涉及问题已解决或基本解决的A类件比例提高了17%。通过一桩桩建议落地、一件件实事见效,代表们的履职劲头越发充盈。“过去总担心建议石沉大海,现在从交办到反馈全程看得见进度。”区人大代表柳晓燕感慨,“当看到自己提的建议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为民举措,这就是人大代表最踏实的获得感。”
这些丰硕的制度成果,既是基层智慧的生动写照,更是新都区人大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有力见证。座谈会尾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彬的承诺掷地有声:“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深化对各镇(街道)人大意见建议的研究与吸纳,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务实举措。”这场持续四年的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恰似一条双向奔赴的纽带——一头紧紧系着基层的鲜活诉求,将堵点难点“提上来”;一头对应着区人大针对建议作出的改进举措,让问题解决“落下去”。座谈会凝聚的智慧与力量,将化作推动新都区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更加精彩的民主法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