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骤然而至,为盛夏滚烫的土地送来了久违的清凉,却也给隆昌市双凤镇庵堂村的宋传彬家添了新的烦忧。雨水,顺着彩钢棚顶那刺眼的破洞,争先恐后地钻进来,“嘀嗒——嘀嗒——”,不紧不慢,却又执着地在屋内的泥地上凿出深深浅浅、湿漉漉的凹痕。老宋蹲在屋角,眉头拧成了疙瘩,眼神里满是无奈。他掏出手机,对着“天窗”咔嚓一声,指尖轻点,将愁绪上传至“川善治”平台。
不过几个小时光景,维修师傅的身影已顶着雨后的烈日出现在漏雨的屋顶上。汗水浸透了衣衫,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淌。老宋赶忙递上凉沁沁的井水,望着师傅忙碌的背影,喉头滚动:“唉!以前呐,跑断腿、磨破嘴,十天半月也等不来个回音;如今可好,指头在屏上划拉几下,半天不到,人就到了跟前……”话没说完,那份由衷的喜悦与感激已溢满脸庞。
这是隆昌市人大常委会以农业农村部“川善治”数字化平台为支点,撬动代表履职方式革新以来的一个生动剪影。乡镇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神经末梢”,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沿阵地。“云”上家站,架起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数字“连心桥”,让民意表达更畅通、问题解决更高效,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澎湃活力。

壁垒消融:指尖直抵民意最深处
数百公里外,在异乡工位上焦虑踱步的村民李东,同样被这个“数字连心桥”稳稳托住。因急需返乡办理证明而进退两难之际,颤抖的手指通过线上家站提交了材料。两天后,快递员将办好的文件送达,李东如释重负:“不用来回跑着花路费,也不用请假耽搁事儿,心里头稳稳当当的,啥顾虑都没了!”
传统人大代表履职方式如定时定点“坐诊”,有时,群众诉求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隆昌市人大面对这一困境,率先以“川善治”平台为支点撬动变革,打破时空壁垒,推动代表联络站从“坐等接访”向“云端服务”转型。以庵堂村为例,在村级页面显著位置,“人大代表民情服务中心”专栏如一座永不关门的“云端联络站”,村民通过手机即可随时提交诉求。通过语音输入、图片视频上传等功能设计,更让文化程度有限或行动不便者跨越“数字鸿沟”,真正实现了“民意云上通,代表在履途”。
庵堂村实践两年来,平台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80余条,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60%以上,群众诉求响应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惊人的半天。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宋传彬与李东被及时“托举”的民生重量。

闭环督办:民意落地生根的全链条
数字化的“云”上家站不是简单把线下流程搬上屏幕,而在于重塑高效透明的治理闭环。市、镇人大代表都入驻其中,每位联络员的电话、负责片区全公开,老百姓有任何事情,拍张照、说句话,信息就能统一汇入“人大代表民情服务中心”,代表直接查阅、即时回复;需协调事项,经镇人大审核后精准转交相关部门,并实时反馈进展、对办理进度及时跟踪,接受满意度评价,构建起“群众网上反映——代表分类转办——部门限时处理——代表跟踪督办——结果闭环反馈”的全流程闭环。
“群众的事无小事。不管是水管爆裂、证件补办,还是路灯不亮,我们会第一时间联动各部门,从接单、处理到反馈全程线上追踪。2023年以来,我们累计收集群众意见180余条,形成代表建议12件,问题解决率92%,满意度100%。”双凤镇人大主席曾勇说。
“自接入‘川善治’平台后,办事效率提升60%以上。”曾勇介绍,2023年以来平台共形成代表建议12件,涵盖基建、产业、环境等关键领域,问题解决率达92%,群众满意度达100%。从村道硬化到废旧广告牌拆除,从光纤线安全隐患排除到农田水渠修缮,桩桩件件民生急难在代表“云监督”下加速推进,以“数据跑路”真正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智慧共治:田间地头绽放民主之花
“云”上家站不仅加速问题解决,更深耕民主土壤,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人大代表借助平台资讯发布功能,定期推送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普法微课,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群众则通过“村民说事”“三务公开”等板块“一点即知”村庄发展,对重大事项线上“集智”,实现从“跑腿寻访”到“指尖问政”的转变。
“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隆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虹说:“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把这座“数字桥梁”建得更宽更牢。一方面,不断优化线上家站功能,确保群众意见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线上家站向基层末梢延伸,将数字化服务网络覆盖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让民主的温度直达群众心坎,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隆昌这片土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云”上家站的助力下,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那道无形的墙被彻底推倒,民意如活水般自由奔涌。这不仅是履职方式的升级,更是将“人民当家作主”深深嵌入基层治理肌理的全过程民主实践——每一次指尖的轻触,每一次线下的回声,都让民主的脉搏在田野乡间强劲跃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