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犍为县人大:监督推动川剧保护传承的“变脸”

时间 2025-08-28 来源 犍为县人大
[ 字号大小:]
  2024年9月1日,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川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与制度支撑。
  “前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川剧传承遭遇了严峻挑战,犍为川剧也一度陷入人才流失、观众萎缩、传承艰难的困境。”犍为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和预算工委负责人介绍,《条例》实施一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监督,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督促政府部门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系统推进川剧资源普查、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创作展演等,逐步扭转了犍为川剧传承濒危的局面。



强根固本:变“生存之困”为“重生之基”

  去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协同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对川剧等非物质文化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查看、现场询问、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掌握了川剧的现状,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到位,切实改善了犍为川剧的保护传承环境。
  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川剧体制机制建设、创演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保障,推动原川剧团整体划转至县文化馆,核定编制人数,全额保障经费,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模式,吸纳戏剧专业相关人才9人,组建涵盖剧本创作、节目编排与舞台表演的完整川剧团队,不断提升创演能力;统筹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一校两基地”多功能影剧院,打造罗城古镇船形街古戏楼、夜发清溪大舞台等特色曲艺基地与开放舞台5处,创建市级“曲艺传承发展基地”3个,全面改变犍为川剧“无机构、无阵地”困境,为全县川剧的传承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枝干相连: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共建”

  “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川剧的保护传承亦是如此。”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负责人说,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专项报告,提出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川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等意见建议21条,并督促相关部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降低川剧接触门槛,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传播者,甚至创作者,主动参与到川剧的保护传承中来,使川剧在时代脉搏中重获新生。
  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川剧参与主体培育和展演推广,推动政府部门创新“县川剧团+艺术协会+学生社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对一”传帮带,培育启明星艺术团和女子传统打击乐团传承队伍2支,培养后备力量100余人;推动“戏曲进校园”,开设戏曲脸谱美术课、戏曲形体操、戏曲表演等课程,发展唢呐、川剧打击乐、变脸、表演等校园社团4个,犍为南门小学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川剧特色教育全覆盖的素质教育示范校;推动“送戏下乡”,定期举办戏曲惠民演出,以“传统+现代”演艺形式呈现变脸、吐火、折子戏等节目,提升群众对川剧的认知与喜爱。今年以来,依托“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犍为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开展川剧展演50余场。



叶茂常新:变“闭门造车”为“开放创新”

  川剧的保护传承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裹足不前”,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时代,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激活传统,才能使这门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犍为川剧团负责人说。
  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川剧活力的激发,着力促进犍为川剧跨区域、跨领域的合作,推动县川剧团联合市川剧团、洪雅县川剧团等共创剧目,融合歌舞、武术、非遗等元素,创作《万仞宫墙》《八仙闹犍为》《腕铃声声》《两只猪蹄膀》等川剧作品6部,联合乐山文化艺术中心创排的川剧《榕荫记》,入围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于今年8月底在成都公演;推动将川剧的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全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实施“一景区一演艺”,利用节假日在景区开展川剧展演,塑造“罗城有戏”“夜发清溪”等文旅IP,助力犍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与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
  下一步,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大对《条例》贯彻实施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川剧保护传承机制体制,拓展传播路径,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川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全县川剧保护传承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