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长寿之乡”,眉山市彭山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7.42万人,占总人口的29.49%,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化挑战,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养老事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持续监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7月,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组建人大代表监督组,采取现场视察、专题调研、座谈询问等形式持续跟踪问效,确保意见落到实处。在人大监督推动下,政府将“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纳入《彭山区“十四五”健康发展规划》,在《健康彭山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促进健康老龄化”“健全医养结合体系”任务,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保障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实践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积极推动下,区政府以老年人真实需求为中心,通过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家庭床位改造、适老化改造、“健康敲门行动”、残疾人辅助器具配备等精准高效服务,有效缓解居家养老照护难题。
在观音街道兴崇社区温婆婆家中,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正为她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种上门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免费为有需求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持续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彭山每年为1500余名60周岁以上的特殊老年人提供人均30余次的上门服务。
适老化改造是区人大监督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又一亮点,工作人员贯彻“一户一案”的改造原则,根据老人不同需求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已为500余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改造,建设内容包括安装防滑设施、助力扶手、室内无障碍坡道、紧急呼叫装置、配置适老家具等,有效提升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自主性、安全性和舒适度。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离家很近,一有空我就过来,下下棋、打打牌、锻炼身体,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凤鸣街道城中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体,李阿姨对社区养老服务赞不绝口。这个服务综合体来源于人大推动、人民投票、政府建设,属于彭山区十大民生实事票决项目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务。
面对农村养老院收容率低、医疗保障不足、工作人员配备少等现状,区人大代表开展调研后建议:“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对养老机构进行整合优化,提高养老效率。”在人大的监督和指导下,政府将原四所农村敬老院分散收住的特困供养老人集中收住到彭山产业新城养老中心,腾出资产实施公建民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从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机构养老布局进一步优化。
投入“真金白银”,切实加大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扩建闲置空地、办公用房、选址新建等方式,彭山高标准打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目前已建成并运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81个,实现全区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医养结合与智慧养老的创新突破
彭山创新医养结合模式,高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全区形成以镇(街道)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为载体、以专业医师和护理团队为基础、以老龄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区人民医院、中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基层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指导等服务,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彭山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已启动新建失能失智老人养老中心建设,预计2027年2月建成,将新增护理型床位200张,进一步满足失能失智群体照护需求,彭山养老服务将再添新支撑。此外,争取省级资金,建设完成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4个,在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床位91张。
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着力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从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全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区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探索医康养深度结合、片区互助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以监督之力护航政策落地,用法治力量提升民生温度,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银龄群体。(彭山区人大 张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