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一、成立非遗保护工作机构
2012年,绵阳市在撤销市艺术剧院、市艺术中心两家文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非遗中心)。市非遗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专职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空白,是我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继承和弘扬绵阳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作法
(一)广泛开展基础性工作,摸清非遗家底
为摸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近3年来,市非遗中心分期分批组织300余人次深入社区、乡村、偏远山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文字、照片、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建立卷宗档案310余盒,形成普查成果3279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俗、民间知识、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00余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1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3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项,分别是梓潼的文昌洞经古乐、三台的潼川豆豉酿制技艺、北川的羌年、禹的传说、口弦音乐、平武的跳曹盖、江油的青林口高抬戏(其中“羌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县、市、省、国家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已经形成。
编制《绵阳市非遗图典》,收录绵阳各县(市、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具有地域特色的县级项目300余项。撰写《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口传记忆资料收集、拍摄、研究、整理等。举办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全省50位从事非遗文化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专家和学者与会研究探讨了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形成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集论文24篇,对羌族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指导意义。
积极开展非遗信息化、数据化管理,打造绵阳市非遗数据库平台。在非遗项目收集整理时,许多项目介绍语言不详,特别是戏曲、技艺舞蹈等类别的非遗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清楚,为此,市非遗中心采取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绵阳市非遗数据库平台,成为全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每一项非遗项目全部亲临一线采集资料、查漏补缺,用图文、视频、音频全媒体的方式立体展现,数字化还原濒危非遗原貌。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http://www.myich.org.cn)于2012年12月7日正式上线运行,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申报资料及市级传承人的申报资料的录入数据库工作已经完成,非遗数据库在第五届国际非遗节上成功亮相。
(二)加强阵地建设,拓宽保护生产性路子
建设非遗传习所。我市先后建立了文昌祖庭年画公司,北川绣娘省级传习基地,潼川豆豉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等一批知名传习所或基地。2015年,安县秀水镇非遗项目“红酥传习所”开馆;平武剪纸绵阳传习所在市图书馆授牌;全市第一个以个人家庭的形式成立的非遗文化传承所—“虎牙藏族斗牦牛传承所”在虎牙藏族乡上游村成立; 12月,“金峰雄狮”传习所挂牌。目前,绵阳现有各类传习所20余所。
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市全力推进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项目规划建设工作。按照规划,北川将以青片、禹里为中心,在青片河流域、白草河流域10多个乡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涉及羌族山歌、沙朗、古羌羌茶、腰梆、许家湾十二花灯、禹迹、大禹的传说、口弦、羌绣、吊脚楼、羌族水磨漆艺等多个项目,在新北川县城规划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羌族文化艺术学校。在平武清漪江流域的13个乡镇建立藏羌彝文化走廊,发展民俗休闲旅游,在平通镇的牛飞村、锁江乡的宽坝村建立“羌族文化传习所”,弘扬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建设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以政府引导、民间投资打造的集非遗项目展示、展销、展演于一体的绵阳文化会客厅——“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 设立在绵阳(越王楼一楼),作为“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专场演出展演场地。同时,非遗礼品超市也全面完工,准备投入使用。
建设绵阳非遗博物馆。以“绵州记忆?传承与科技”为展陈主题的“绵阳非遗博物馆”即将开馆,对全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进行展陈,并作为公共文化项目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非遗文化旅游经典景区。
(三)建立申报激励机制,培育精品项目
按申报项目分派非遗评审专家,实行专家培育制。从绵阳本土特色的市级、省级项目中提炼培育28项具有绵阳本土特色的市级、省级项目,逐级申报为省级、国家级项目。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38人,落实了市级传承人2000元/年的政府补贴。
(四)实施“四进工程”,传承非遗文化
以传承绵阳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传承人活态展示,现场教学为主要方式,我市深入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市非遗中心组织川剧、民歌、羌族草编、剪纸、面塑、金峰雄狮、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先后走进高新区火炬实小等20所学校开展传承教习活动,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设立“非遗工作室”,文昌年画、聋派指画、蛋壳画等进入了高校,非遗进校园活动写入了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组织30多个项目走进药王谷景区、仙海风景区、杨家香草园开展展示、展销、展演,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走进基层慰问一线环卫工人等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展演进社区,在顺河社区、剑三社区、铁牛广场举办非遗展示、展销、展演活动,让广大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搭建展示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我市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活动和一些传统节日为载体和平台,组织全市、全省、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和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向社会展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和成就。如: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绵阳代表团精选30余项优秀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组团参展,以多媒体资料、实物展示、技艺展示、工艺流程展示、文艺表演及产品展销等形式,全面呈现了绵阳作为全省非遗大市的独特魅力。 “绵阳主题日”展演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高奖项——非遗节表演活动“太阳神鸟金奖”,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四川省省长尹力的充分肯定。
同时,举办了丰富多彩“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结合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组织非遗进社区活动;组织开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非遗展览;举行“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非遗专场展演活动;举行庆祝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绵阳首届非遗调演活动,《王朗神韵》、《云上霓裳》等10多个展示我市非遗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 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六)加强对外交流,展示“绵阳风采”
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将具有绵阳特色的非遗项目积极向港澳台及海内外宣传、展示、展销。2013年,涪城剪纸、平武剪纸、玉龙化石、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北川草编、羌族传统刺绣、羌族手工茶在芬兰森林博物馆参展;平武剪纸随中国非遗代表团在法国卢浮宫参展。2014年,金鼓粉条在法国巴黎参展;北川草编参加欧洲国家沙雕节上现场表演草编技艺。2015年,平武剪纸传承人谢成飞应邀到迪拜参加“风骨——中国艺术群展”;聋派指画传承人刘准应邀参加 “庆祝中泰两国建交40周年芭堤雅大型彩灯嘉年华”活动;涪城剪纸传承人黄英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民协组织的赴美文化艺术访问团,先后在美国8所学校、博物馆等地展出剪纸作品,并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中文语言日活动;北川草编传承人黄强参加意大利米兰中国彩灯节,现场表演中国传统手工技艺。2016年4月,平武走马羌寨受邀赴美国参加“联合国中文日”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绵阳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已成为绵阳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为了促进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为建设幸福美丽绵阳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及其工作机构将开展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题调研活动,适时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展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