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成都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 2022-11-17 来源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2022年5月,两部委、两省市联合编制印发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成都为建设走廊的极核城市。成都市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建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和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核心功能,向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目标稳步迈进。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推进巴蜀文旅走廊工作,推动《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审议、开展《成都市博物馆条例》《成都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立法调研;由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前往德阳三星堆调研联合申遗等工作。现将我市落实规划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成都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情况

  (一)成都本地推进情况

  1.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收获成果。金沙—三星堆联合申遗,东华门、宝墩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扎实推进。成都博物馆、武候祠、金沙的系列展览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成都“考古前置”改革创新工作获国家文物局肯定。

  2.文化事业保持领先。全市22个公共文化馆、22个公共图书馆全部获评国家一级馆,成都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成都的2021成都双年展吸引超过百万观众争相打卡,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艺术盛宴。

  3.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创产业增加值GDP占比突破10%,步入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创建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安仁古镇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等国家级品牌创建体系初步建成,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1年音乐产业产值较2017年增长146%。

  (二)成都推进与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关工作

  进一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极核功能,与重庆、成都都市圈城市协同推进完善合作机制,努力唱好成渝文旅“双城记”。

  1.巴蜀文旅合作机制更进一步。成渝两地联合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成渝乐旅游行业、成渝友城文旅营销等联盟;召开文旅合作联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合作组工作会等会议;两地文旅综合执法部门在多方面深化合作,有效查处了文化、文物、旅游等一批违法违规行为。成都都市圈城市成立了成都平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成德眉资研学旅游合作委员会等。

  2.巴蜀文旅发展研究更加深入。完成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战略研究报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视域下成都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等课题成果,参与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牵头开展成德眉资龙门山、龙泉山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编制。

  3.巴蜀文旅品牌联动更加活跃。联合开展“成渝地·巴蜀情”文旅交流联动少儿才艺大赛、“巴音蜀韵·成渝畅响”双城交响音乐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展等品牌文旅活动和“技炫巴蜀”川渝杂技魔术展演。先后推出巴蜀探春之旅“耍·巴山蜀水”“红·成渝记忆”“世界旅游名城之旅”等系列双城精品文旅线路,成都旅投集团、德阳四川蜀人记乡村旅游公司等市场主体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成巴蜀文化旅游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

  4.巴蜀文物保护交流更加密切。成渝两地合作推动宝墩古城遗址、鱼凫村古城遗址、竹瓦街遗址等重点项目的考古发掘,横断山区—川西南地区—盐源盆地等关联项目的发掘调查。完成重庆地区三国文化遗存点位第一阶段调查。成都都市圈城市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和开展系列宣传宣教活动。

  5.巴蜀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持续深化。成立成渝公共图书馆联盟、成德眉资公共图书馆联盟,实现成渝两地三馆(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成渝两地图书馆完成古籍数字化共建共享即第一阶段古籍整理内容。成都文化馆文化天府云平台与资阳实现数字文化平台互联,与德阳实现街头艺人管理互联,正在积极推动建立成德眉资四地美术馆联盟。

  6.巴蜀文旅对外营销更加实效。持续联合重庆与德眉资城市共赴国内客源地城市开展旅游营销推介,依托文旅成都等新媒体平台,共同推广成渝双城文旅资源。都江堰市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双城互动,联合举办文旅项目专场招商会签约8个项目,分别给予对方景区景点和酒店民宿优惠。成都部分景区向重庆市民提供门票优惠活动。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成都本地建设还有差距

  对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要求,把成都建设为巴蜀文旅走廊极核城市,成都还有一些差距。

  1.建设成为极核城市的旅游景区、酒店等要素还有差距。我市自然文化遗产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打造申请均落后于北上渝杭,目前仅有2家5A级景区(含大邑县安仁古镇,2022年确定),世界文化遗产只有青城山—都江堰1家。特别是有全球竞争力国际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旅游核心要素,与建成为世界级的极核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建成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成都当前的文创产业竞争力和规模与国内文创城市第一方阵相比较仍然偏小,上市公司数量少,“链主”企业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杭州阿里、深圳腾讯、上海哔哩哔哩、北京字节跳动这样高能级的龙头企业,对全省文创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还不显著。成都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次多但人均消费支出、旅游外汇收入与上海、广州、深圳等旅游业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3.历史文化显示度、文旅品牌还不够明显。一是文化遗产资源挖潜活化不够。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内涵挖掘、创新发展不够;众多的城市历史文化名片没有转化成旅游产品。二是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政策措施滞后。近年来,电影《哪吒》电视剧《伪装者》《琅琊榜》游戏《王者荣耀》等众多的爆款产品都原创于成都,我市拥有全国一流的原创人才,但缺乏孵化转化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环境,导致我市艺术精品力作较少,后续产品难以形成市场规模。三是优势资源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我市博物馆数量全国领先,但博物馆文创“触网”、数字场景开发、引入区块链、元宇宙等方面滞后;大熊猫文化品牌培育成效不明显,还未形成大熊猫IP全产业链。

  (二)区域合作有待提升

  目前,成渝和成都都市圈城市的协作,还停留在联系会议、合作协议、活动互办等形式;各地在搭建区域协作平台、构建合作机制、协同规划策划、实施方案方面涉及较少,共同营销推广上还停留在以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基础,在串联旅游环线、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方面还单薄片面;政策红利不成体系且较少,市场力量介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与利益协调机制。

  1.推动落实规划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规划编织公布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专项机制,尚未建立推动区域间合作的行政性执行组织。

  2.行政区划层级影响政务类工作衔接推动。成都作为两极核之一,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需要针对性的政策,区域项目合作的决策,以及整合两地甚至,多地的资源参与建设等,但我市在行政系列上属于设区的市,在全省范围来说,与其他地市州处在同一地位,在引领规划落实时比较被动(比如: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已于2002年就被列入国家申遗预备清单,但一直难以取得突破)。在对接重庆市时候,行政部门层级难以对等衔接,影响工作开展和规划的推动落实。

  3.相关政策区域协同较少。比如在互享统一优惠政策方面合作较少,目前仅有都江堰市与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尝试统一优惠政策;在防疫政策统一和便利方面尚未开展相互合作;在交通区域政策方面协调尚未尝试,比如在航空、水运、陆路交通与沿路景区的联程方面没有开展。

  4.资源共享和整体开发协助意识还不强。受行政区划以及近几年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各自优势资源共享意愿不强,开展区域合作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未能形成带动辐射周边的产业链条,标志性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缺位。

  三、对策建议

  1.建议就落实规划方面。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内,增加落实巴蜀文旅走廊规划的具体内容,在双城经济圈领导组织体系下设落实巴蜀文旅走廊规划的组织(机构);在省内,由省级机构层面成立或者健全相关地市州的联系协作机制,整体形成合力,推动相关工作的工作进程。

  2.制定完成规划的实施方案,便于对照方案推动各地具体项目的落实。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