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泸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 2022-11-21 来源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深化跨区域合作,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提出深化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携手共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共生的融合发展,既为充分保护利用巴蜀文化的灿烂瑰宝,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动力。

  泸州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工作,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提出“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依托名酒名城的资源禀赋,以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桥头堡”“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强与川南渝西的区域联合,积极推广培育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力争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文化旅游示范区域。

  一、基本情况

  泸州地处四川东南、云贵川渝结合部,长江、沱江、赤水河在境内交汇,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幅员 1.2万平方公里,辖江阳、龙马潭、纳溪3个区和泸县、合江、 叙永、古蔺 4 个县,户籍总人口 507万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泸州具有2100多年建置史,宋明时期为全国 33 个商业大都会之一,建国初期曾是川南行署驻地,三线建设时期是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公共博物馆16个、公共图书馆9个、美术馆2个、24小时城市书房1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6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1174个、农家(社区)书屋1475个。拥有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泸州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有泸州老窖窖池群、龙脑桥、神臂城遗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数量居全省第二。全市馆藏古籍文献10万册,藏量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市共查明古籍、美术馆藏品、传统乐器、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6大类文化资源116207个,查明旅游资源7854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1820个。文旅资源总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泸州有着光荣的红色历程,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城,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主战场,朱德“护国讨袁”辗转地,刘伯承等领导的泸顺起义发生地,红色文物价值高、影响大、地域分布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遗迹包括古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遗址、叙永石厢子会议旧址、泸顺起义旧址、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等,已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古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泸顺起义陈列馆),“四渡赤水”三日游线路入选全省十大红色旅游线路和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建立组织构架,完善合作机制

  通过签订文旅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泸州与重庆永川、江津、荣昌、涪陵等地构建了文旅一体化发展平台,健全联络、协调、议事机制,共同推动文旅营销、文博展演、文艺创作、文旅市场互惠等协同发展。2020年以来,我市和川南渝西地区互相开展座谈、考察20余次,在资源开发、线路打造、产品设计、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谋划生成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

  (二)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规划引领

  前瞻谋划“十四五”文旅发展,把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桥头堡、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作为我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积极向上对接国、省部门,力争将泸州项目纳入国、省上位规划。泸州老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重点项目已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古蔺四渡赤水旅游区、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等写入了国家文旅部《四渡赤水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泸州长江上游古码头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展示项目已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重点项目(全省仅6个)。充分挖掘我市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牵头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规划》,指导我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充分发挥我市黄荆老林、福宝、罗汉林、仙草湖等山地避暑资源和旅游产业布局,编制《泸州市山地避暑度假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全市避暑度假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牵头制定并印发《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统筹指导泸永江三地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打造拳头产品,提振市场信心

  加快建设叙永县罗汉林文旅特色小镇、中国酒城·长江生态旅游带等21个省重点文旅项目,项目总投资704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46.27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51.324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进度的110.9%。其中,罗汉林项目,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18亿元,洲际酒店、特色民宿、滑雪场、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正加快建设,部分民宿已初步具备一般接待功能。中国酒城·长江生态旅游带项目完成乾坤酒堡提升改造,大力推进泸州老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已通过省级资源评估,全力推进国家级资源评估相关工作。叙永县丹岩片区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合江县永兴诚“五比一”酱油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项目、江阳区老泸州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三个项目成功申报为2022年全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2022年全市共申报文旅专项债券项目15个,债券资金69.87亿元。

  (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叙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泸永高速、古金高速通道加快建设,为泸州旅游大环线打造勾勒出宏伟蓝图。提档升级泸州老窖旅游区、张坝桂圆林风景区等A级景区7个;新建旅游咨询服务点、旅游驿站15个,提升游客中心2个,新改建智慧厕所、家庭卫生间等旅游厕所25座;新增全域全景图、景区导览图、标识标牌等200余个,提升打造休闲绿道、旅游风景道200余公里;新建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智慧旅游指挥中心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成功打造佳乐金街、泸州美食文旅街等特色文旅街区。积极拓展“运游一体”服务,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打造旅游运输精品线,开通了全省首条“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公交专线,线路总长度约60公里。

  (五)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我市每年组织前往重庆渝中、涪陵、江津等地举办主题推介活动,2020年以来,已累计开展6次。借助重庆一会一节等旅游展会开展文化旅游宣传5次,利用重庆解放碑LED大屏、重庆日报数字屏、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等40余家媒体发布文化旅游推广信息2200余条次,曝光量达4000余万次,游客互动300余万次,覆盖重庆全境1200个点位。二是借助“千龙千狮闹新春”、合江荔枝节、古佛山·道林沟樱桃采摘节等文旅节会活动,邀请重庆等地文旅企事业单位开展交流合作,联合推介川南渝西大竹林风景精品旅游环线,联合推出9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三是创新开展2022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之旅线上集中展示活动,邀请抖音网红川香秋月、陈思维和毕六福做客直播间,展销泸州、重庆等地非遗特色文旅商品共计15种,1小时内实现网上交易500余单,点赞、评论总量突破280万次。

  (六)深入文化交流,共享惠民服务

  一是主导成立“川南渝西七市区公共图书馆联盟”,七市区图书馆签订了联盟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文献资源共享、巡回展览讲座、人交流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二是推动博物馆联盟成立工作,市博物馆携手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叙永县木雕石刻艺术博物馆在泸州市博物馆临展厅举办《娉婷语—明清女性绘画展》特展。三是联合渝西等地共同举办“成渝地、巴蜀情—群星璀璨2020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共建双城经济圈书画联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之2022年川渝新春云享音乐会、“法治守护—川渝历史文化记忆”等文化活动20余场次,联合江津区开展川剧“桃花扇”等精品剧目创作工作,已完成首次剧目会商,正在开展剧本撰写工作。促进了文化艺术交流合作。

  (七)打破市场壁垒,推动一体化发展

  一是举办川南渝西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成立全省唯一“泸州市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中心累计注册企业398家,金融类机构入驻173家,上线金融产品623个,融资支持近180亿元,授信超过300亿元。二是持续出台针对重庆等地来泸游客或团队的优惠措施。动员我市所有国营收费A级景区及部分民营景区参与“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活动,6家收费景区共计向川渝两地游客提供3万余张免费门票,并同步推出正价购票买一赠一,截至目前累计吸引重庆游客超1.5万人次。三是正式启动“惠享泸州·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发布跨区域旅游线路3条,市内收费景区门票、特色旅游商品(非遗商品)、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等针对成渝地区游客优惠金额超过1000万元,同时发放文旅消费券超过100万元。四是启动川南渝西七市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协作,协商实施统一的文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营商环境,与重庆市总队、永川区支队联合执法,查处1起无资质跨区域招揽游客旅游案件,是全川唯一被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首批旅游行政执法指导案例。

  三、存在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强。虽然目前国家层面已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省级正在编制《关于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但具体保障政策和推动措施尚不明确,导致市州在推进相关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二)区域融合深度不足。川渝各地在项目合作、品牌创建、市场管理及疫情防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差异,因此,针对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的项目合作、活动交流等在办理准入手续时存在一定的政策壁垒,制约了相关工作的推进。

  (三)品牌建设强度不够。品牌是旅游景区的核心要素,川渝旅游产业品牌建设滞后,缺乏相关文创产品,旅游景点和项目与其它服务业没有建立深度合作,没有形成品牌溢出效应。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级联动的机制建设。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成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巴蜀文旅走廊融合发展联络、协调、议事机制,指导推动各市州与重庆地区各县区政府、文旅企业间建立有效沟通合作。强化文旅协同开发,以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为重点,协同完善川南渝西文化旅游协作机制,明确各自在巴蜀文化走廊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做好顶层规划,彻底解决各级政府、各地区政府各自为政、各自谋划的局面。

  (二)出台持续有效的政策扶持。建议由省级相关部门联合重庆地区出台具有针对性、落地性的有利于文旅区域合作的政策扶持。特别是紧邻重庆且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旅资源底数较大、开发价值较好的地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又不在核心区位上,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带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三)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建议整合省、市、县各级政府搭建的交流平台,形成具有统一构架、统一标准的联合交流平台。促进三级行业协会、联盟组织跨区域对口整合优质资源和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旅游艺术交流合作平台。真正为地区文化旅游艺术交流合作贡献行业协会、组织的力量,并让各地区文旅企业在开展交流合作时能真切得到帮助和实惠。

  (四)谋划文化历史游览项目。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产业以更多实物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人文内涵。将整理散落文化遗存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打造一批红色文创产品,提升文化旅游中讲好红色故事水平。串联打造川渝红色游等精品线路,把散落在街巷的珍珠串成项链,形成众星拱月的品牌引领效应。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