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省委十二届七次会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7月11日,中共资阳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的决定》(以下简称“两个《决定》”),两个《决定》都强调了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充分发挥餐饮行业优势,激活舌尖经济,助力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日,资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对全市餐饮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一、产业基础与发展机遇
据了解,全市餐饮市场主体目前共计11000多家。2024年实现餐饮收入75.39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雁江区和临空区餐饮市场主体4395家(雁江4102家、临空293家),年营业额21.67亿元(雁江21.08亿元,同比增长3.0%;临空0.59亿元,同比增长-5%)。限上餐饮企业和个体共计356家(其中企业32家,个体332家),雁江区94家(其中企业9家,个体85家),临空经济区6家(其中企业1家,个体5家)。2024年限上单位餐饮收入14.26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市餐饮收入的18.91%。
(一)人才储备充足,创新发展势头强劲。资阳餐饮业涌现出一批兼具行业情怀与战略眼光的企业家群体,他们深耕本地市场多年,不仅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更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品牌建设,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同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群众就业和乡村振兴建设。比如御珍园酒店总经理朱强、壹品捞面连锁店总经理万小川、真真蛋品公司总经理李刚、“蒋鹅儿”公司负责人蒋宁夫妇、聚创公司董事长李松、中和小龙虾养殖户陈彦熹等。
(二)特色产业明晰,品牌影响力初露端倪。依托资阳本地特色资源,致力打造“资味”餐饮品牌,截至目前已形成了雁江“苌弘美食文化宴”、长寿“美食养生文化宴”、安岳“柠檬美食文化宴”和乐至“帅乡桑椹美食文化宴”4个系列。倒罐蒸桑叶土鸡、柠香脆皮鱼、乐至烤肉、苌弘鲶鱼4道菜品获评省级“天府名菜”,金迪大酒店、安岳炖香园酒楼、雁江区百福祥食府3家酒店获评省级“天府名店”,罗成勇、李开成、付知敏、刘小君4名厨师获评省级“天府名厨”。蒋鹅儿美食制作技艺、周礼伤心凉粉制作技艺、李晓军麻饼制作技艺等24项制作技艺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省烹饪协会已审核批准了16个“资味”标准,市场监管局审核批准了9个标准。“资味”品牌现已整合全市8大系列76个地方特色产品。
(三)政策扶持有力,餐饮提质成果明显。2022年8月印发《资阳市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以来,全市支持限上餐饮企业和个体升规上限和增速奖累计金额437万元,已拨付246万元,正在拨付2023年剩余奖励和2024年申报奖励。近年来,围绕资阳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市县商务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培训,培育一批善经营、懂技术、会创新的行业人才,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2025年4月组织全市200余名餐饮企业、酒店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厨师代表参加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暨服务技能提升培训,取得了很好成效。
(四)标准制定深化,宣传推广力度加大。2025年,新提交“手撕烤兔、酸酸鸡、养生五香脆皮乳鸽、养生桑果排骨”4道“资味”地方菜标准申请,其中“手撕烤兔、养生桑果排骨”已通过市市场监管局立项。市餐饮协会、市乡厨协会制定并印发《资阳市餐饮行业服务指南》,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提升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在迎客、点餐、送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市文旅、商务等部门联合评选出40道“必吃榜”,涵盖小吃、中餐、火锅、汤锅等类别,通过“资阳观察”“大众点评”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丰富游客和居民品尝资阳地方特色菜品的选择。
二、现存挑战与突破方向
(一)政企协同不足,资源整合效能待提升。政府与餐饮商家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政府对商家的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商家参与政府及部门对餐饮行业发展规划的渠道不畅通。部门间职责交叉导致规划执行缺乏协同性,商家对城市发展战略、文旅项目规划等信息获取滞后,难以有效融入城市建设大局。
(二)品牌传播力弱,市场影响力有待加强。多数餐饮商家仍依赖传统宣传方式,缺乏系统性品牌包装与数字化营销手段。“资味”餐饮品牌知名度较低,尽管小龙虾、苌弘鲶鱼、蒋鹅儿、乐至烤肉等菜品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但与自贡冷吃兔、眉山东坡肉、乐山跷脚牛肉等“一道菜带动一座城”的知名品牌相比,在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文旅竞争中辨识度不足。
(三)餐饮布局分散,集聚效应未充分释放。餐饮商家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相对集中的区域,不能通过规模化、集聚化发展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如消费者餐饮类型选择受限、基础设施保障和停车困难等,导致本地餐饮业在区域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制约品牌辐射力与产业附加值。这种分散的布局不利于形成集聚效应,难以满足方特国色春秋和城市之脊等区域大量人流的餐饮需求。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当前资阳餐饮业人才队伍呈现“两极化”特征,一方面领军企业家群体在品牌建设与创新经营中表现突出,另一方面,基层从业者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健全,餐饮行业专项培训项目较少,基层员工流动性大、职业认同感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方面,针对餐饮业的支持政策仍较为笼统,缺乏细分领域的精准支持。例如对中小型餐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优化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不足,部分政策停留在资金奖补层面,未形成全链条配套机制。同时对政策解读的知晓率低,导致惠企政策未能充分触达需求端。
三、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一)建立政企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支撑。一是开展深度调研。建议由市商务局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和市(区)餐饮协会配合,定期开展企业走访,全面梳理企业在审批流程、水电成本等方面面临的难点和痛点。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餐饮业服务方特国色春秋和城市之脊专项政策》,为企业提供精准扶持。二是共商规划布局。建议邀请市(区)餐饮协会深度参与方特国色春秋和城市之脊商业布局设计,在相关区域合理规划餐饮用地,优先安排本地特色品牌入驻,确保餐饮业态与整体规划相协调,支持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能培训,发挥其在政企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建立反馈机制。建议市政府组织搭建“餐饮商家直通车”线上平台,方便商家实时反映问题和困难,相关部门限时办结,提高政企沟通效率。
(二)探索宣传推广新模式,塑造城市美食品牌。一是制作美食地图。建议利用方特国色春秋开园契机,在前期选评的40道“必吃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类别,评选出一批“名菜、名店、名厨”。邀请专业机构设计制作涵盖餐饮美食、酒店、商贸综合体、夜间经济集聚区以及与方特国色春秋和城市之脊的接驳路线等在内的手绘美食地图,为游客和本地居民吃住玩乐提供方便。二是媒体赋能推广。建议以市融媒体中心“本地生活”智慧电商服务平台为龙头载体,全力动员资阳特色餐饮商家入驻。联合资阳电视台、抖音等媒体平台推出《吃转资阳》栏目,以“美食+文旅”为主线,如“方特国色春秋科技体验游+周边美食推荐”等,全方位展示资阳美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三是节事活动营销。建议举办“川菜大赛”和“资阳美食文化节”等节事活动,在活动中专门设置“方特国色春秋主题美食区”,推出“科技主题套餐”等特色美食,将美食与科技元素相结合,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优化空间规划布局,增强消费集聚效应。一是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建议在城市之脊沿线规划打造“资阳味道”主题街区,集中展示非遗美食如蒋鹅儿、中和小龙虾、丹山坛子鸡等,配套文化表演,营造浓厚的美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聚集。二是设立方特国色春秋美食配套专区。建议在方特国色春秋周边设立“美食驿站”,引入快餐、小吃、夜宵等多种业态,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消费需求的方特国色春秋工作人员和游客,延长他们在园区及周边的停留时间。三是提升交通保障联动。建议开通餐饮街区与方特国色春秋之间的免费摆渡车,实现“游购吃”无缝衔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四)强化餐饮人才培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建议联合职业学校开设“餐饮服务专班”,根据方特国色春秋和城市之脊餐饮需求,定向输送专业人才,提高餐饮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提供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等9部门于2024年3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国省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完善资阳本地的支持政策。对参与集聚区建设的企业给予租金补贴或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对限上餐饮企业、个体企业实施升规上限、个转企等服务业资金项目奖励力度政策。三是实施动态调整。每半年开展餐饮服务培训和实施政策效果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策略,确保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资阳市餐饮行业将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方特国色春秋和城市之脊聚人兴业,实现“以食引客、以业兴城”的目标,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