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立法工作 > 立法动态

世界双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效果如何?立法后评估报告来打分

时间 2025-10-13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编 者 按
  提高立法质量,是党中央对立法工作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也是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必须恪守的生命线。今年9月召开的省委人大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切实以良法保障四川现代化建设”。
  立法后评估,是在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一段时间后,对其立法质量、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体检”和系统评价,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废止或完善提供实践依据。近年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将立法后评估作为提升地方立法质量、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系统部署、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评估实践,检验法规成色,激活法规生命力。

  “条例执行成效总体良好,但部分配套细则还未出台,需加速推进”“地方性法规在司法实践中的援引率和适用性还有提升空间”……近日,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后评估工作监督审查座谈会,对《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下称《峨眉山保护条例》)和《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下称《乐山大佛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这两部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涉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保护,其评估成效备受关注。

既考制度设计又考生态与经济效益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乐山文旅市场一片火热。峨眉山金顶的日出云海、乐山大佛的雄伟壮观,吸引八方来客。徒步挑战赛、中秋音乐会等特色活动轮番上演,文创品牌“大佛印象”与知名潮玩品牌联名推出的盲盒手办,更是引爆消费热潮。游客李娇对比2018年首次来时的体验,感触颇深:“几年前景区周边的拉客现象现在看不到了,环境更加整洁有序,管理服务明显提升。”
  游客感受到的变化背后,是法治力量的坚实支撑。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秩序管理局副局长张磊说,过去存在“管委会缺乏文化旅游领域执法权,而地方执法力量难以全面覆盖景区”的情况,《峨眉山保护条例》实施后,新成立的景区管委会秩序管理局增设了6个片区管理岗位,峨眉山市综合执法局长期派驻15名执法人员进驻景区开展联合执法,构建起“条块结合、山上山下联动”的网格化旅游秩序管理新格局。
  立法后评估充分肯定了两部条例的制度设计:围绕“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在优化管理执法体制、落实专项保护措施、加强规划建设管控、强化经营秩序管理、促进旅游发展与引导行为文明等方面作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设计,为双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乐山大佛保护条例》实施前,乐山大佛遗产保护地缺乏相关文物的保护规划,条例实施后,一系列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乐山大佛景区的保护管理资金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1年的525万元大幅增加至2025年的6000万元,“这笔持续增长的资金,为文物本体修缮、环境综合整治、科研监测等关键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硬支撑’,让保护第一理念落到了实处。”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院长范元元说。
  评估还揭示了条例带来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建立的“门票收入反哺”机制成效显著:2020—2024年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3.5%作为专项资金与养老补助发放给景区村民,“累计发放资金1.65亿元,覆盖18.4万余人次,完成核心区23%的居民搬迁,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恢复。”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尧斌说。
  “条例的实施,相当于给投资者和经营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敢于投入、愿意长期经营。”乐山禅驿酒店总经理樊欣说。峨眉山悦庄清音汤泉民宿负责人骆玉高对此深表认同,他坦言,过去总想着如何扩大经营面积增加收入,有时甚至会触及生态红线。“现在有了明确的规则,发展反而更有底气,不少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在家门口的绿水青山间创业就业。”

既评估立法决策又检验执法效能

  评估显示,《乐山大佛保护条例》中89.29%的条款执行情况获得“好”或“较好”的评价,《峨眉山保护条例》这一比例达到90%——在立法后评估监督审查小组会议上,这组数据成为衡量法规实施效果的重要量化指标。
  “区别于以往可能更多依赖立法者或第三方评估的传统模式,我们此次尝试构建一条以执法主体为核心的实践路径。”乐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军介绍,就是组织法规的主要实施部门——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个景区管委会牵头开展评估,评估焦点高度集中于法规条款在执法一线的实际应用情况,力求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评估过程中,通过系统梳理执法成效、深入分析短板弱项、集中研讨典型案例等,倒逼执法队伍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广泛面向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等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使评估过程成为普法过程和凝聚共识的过程。
  “对于条例,我既是实施效果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乐山市人大代表、峨眉山市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谭丽告诉记者,条例的出台,促使司法关注的焦点从单纯化解游客间的旅游纠纷,拓展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层面。为此,他们针对性培育了“云上金顶”司法品牌,景区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提升明显。
  “评估显示,单纯依赖门票经济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创意驱动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立法后评估工作监督审查组成员、乐山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成红建议未来在深度活化文化IP、提升智慧服务能级、升级研学产品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如今,这项已持续3个多月的立法后评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正负面清单评价结果梳理出6项问题,通过量化打分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全面、真实、可信的评估依据,为后续整改提供了数据支撑。
  “此次立法后评估,是人大监督职能从立法决策向执法效能延伸的重要实践。”乐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立法后评估工作监督审查组组长赖淑芳表示,通过评估,既检验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更监督执行落实是否有力有效,最终目标是确保地方性法规真正做到“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