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宗教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四川省民族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 2023-02-23 来源 省人大民宗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1年重点调研课题安排,我们对我省民族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赴兄弟省市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民族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开展情况

  四川是森林草原火灾多发的省份和全国森林草原防火的重点区域,全省森林面积达1926.4万公顷、约占全国9.1%,森林蓄积量18.79亿立方米、约占全国12.4%,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3位。据测算,部分林区林地可燃物载量最高达每公顷90余吨,已是国际公认临界值的3倍,极易诱发森林草原火灾。部分地方属干热干旱气候,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率高,森林草原防灭火任务繁重。国家认定四川省森林火灾高危区和高风险区分别达35个、81个县(市、区),15个县(市)被确定为草原火灾高危县,森林火灾高危区占全国23%。

  由于省内特殊的气候、人文、地理、民情、社情特点和资源分布状况,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具有防火期长、自然条件复杂、防火任务繁重的特点。凉山州2019、2020连续两年的3月30日发生森林火灾,造成扑火人员重大伤亡,习近平总书记连发“四问”,作出“不能屡屡重蹈覆辙”的重要要求,国务院成立督导组进驻四川,指导帮助四川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2021年7月,督导组在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专项整治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意四川结束一年专项整治转为常态化治理,要求四川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向高水平迈进。各民族地区根据要求,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推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深入、扎实、有序开展。

  (一)注重制度建设,依法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根据省委统一部署要求,2020年起,省人大常委会及时指导我省森林草原防火高危地区的凉山、阿坝、甘孜三个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立法工作。2021年1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三州一市”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条例明确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预防为主、防灭结合、科学扑救、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了联防联灭等工作机制,明确了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和政府各部门职责,强化了管控和保障措施,有利于弥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短板和弱项,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治理能力,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和治理体系,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进一步加大配套制度建设,使依法防灭火工作落地见效。凉山州组织编制了《凉山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标本兼治总体方案》《风险防控指南》《前置期要点》《精准防控方案》《装备配备标准》等支撑性制度文件20个,并及时修订《凉山州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指导完善县乡村三级预案、办法、手册。甘孜州制定颁布了《关于积极开展森林草原计划烧除工作的通知》《甘孜州林牧区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治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阿坝州制定完善了《阿坝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工作规则》《阿坝州林牧区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排查管理办法(试行)》等73个制度办法,制定了《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民族地区依法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问卷考试和微博微信等形式,大力普及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等法规政策、森林草原火灾基本知识和避险常识,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进行专题教育,结合走村入户和党建“月会”等开展常态化宣讲,规范村民生产生活用火行为,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用火、正确用火。各地还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宣传教育流动宣讲队,定期深入到林区、牧区的村落、定居点、厂矿及林业企事业单位,以送法普法、专题培训、设立咨询点等形式宣传普及森林草原防灭火法律法规、预防与扑救以及安全避险等知识,着力提高全民森林草原防灭火意识。

  (三)筑牢防线,狠抓火源管控。三州根据防灭火条例及相关制度发布了“史上最严”的森林草原防火命令,全方位启动隐患整改、卡点值班、巡山护林等工作。凉山州集中力量,聚焦城镇、村落、单位、厂矿、重要设施周边和林缘、电缘、路缘、房缘、地缘“五周五缘”,常态化开展可燃物排查,在高危火险地段实施“洒水减患”作业,推动林草提前返青形成生物隔离带。在林区交通要道口、出入关键点合理设置防火检查站(点),执行“一拦、二讲、三问、四查、五照、六扫、七放”的“七步工作法”,收缴火源,有效杜绝火种进山。阿坝州建立了野外用火审批工作体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推行违规野外用火有奖举报。2021年,完成1350次野外用火审批工作。严格护林(草)员考核管理,23852名专兼职护林员全员开展日常巡护,2340名专职生态护林员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责任落实到户主人头、落实到山头地块。设立480个进山入林检查站点(卡点),坚持“六有”标准,确保“扫码进山、登记入林”工作全覆盖、无死角。2021年,收缴进山火源4.82万余个,阻止游客野外吸烟9.55万余人次,最大限度降低了火灾风险。

  (四)切实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群防群治末端发力终端见效。民族地区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层层压紧压实各级责任,高位推动末端发力群防群治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州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的“一级一级往下沉、层层下沉抓落实”格局。凉山州签订各级任务承诺书1.98万份;建立24小时因险设防机制,明确橙色、红色预警期内,干部执行“三班倒”,对上午、下午、夜间三个时段落实针对性防控措施。群众层面,创新“十户联保”举措,开展群众宣传宣讲大会等各类宣传会议9000余次,引导群众自发修订制定《村规民约》,将10户左右的农户划分成1个“联保组”,对104348个联保单元逐一落实负责人,明确联保户之间共享林草资源、共履防火义务。执法方面,树牢“火案必破”思想,对发现的违火案执行“一案一组、不破不撤”。

  (五)夯实基础、注重科技,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能力。民族地区紧盯能力提升,在基础设施、队伍组建、航空力量等方面狠下功夫,统筹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阿坝州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理念,探索“4+9+4+10”建队模式,按照高火险县(市)100人、中火险县50人的标准,组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13支1156人,并依托景区管理局、国有林保护局组建半专业扑火队伍14支321人。按照“靠前驻防”原则,在47个点位分片驻防,积极开展训练、巡护等工作,确保了迅速出动、高效扑救。凉山州县(市)政府明确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应规划尽规划、应建尽建、急用先建”原则,累计投入12.97亿元,建成防火通道2.03万公里,防火隔离带2.29万公里、蓄水池8152口,安装蓄水罐2.2万个,建成瞭望塔38个、监控系统219套、避雷针(塔)153个,建成停机坪12处、航空取水点29处、队伍营房3.8万平方米、物资储备库7936.6平方米。甘孜州投资22491万元资金(其中州级配套资金8562万元)建设79个专项整治基础设施项目,统筹组建东部、南部、北部3大片区直升机航空护林联动指挥中心,划定13个基础航线。各地还在重点林区、重点草原、重点企业逐步推广运用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护等先进监测技术,大力提高前端感知覆盖率,不断提升监测预警预报实效;科学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配备卫星电话,有效提升了指挥调度能力。

  (六)完善预案,提升实战能力。民族地区深刻吸取森林草原防灭火中的一些重大事故教训,始终绷紧安全风险防范这根弦,时刻保持临战状态,着手完善相关预案,应急支撑水平明显提升。2021年阿坝州两次对《阿坝州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对全州800余个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处置办法进行指导完善,制定了《阿坝州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启动响应责任分工落实实施方案》。投入500万元依托州森林消防支队举办培训20期,1700余人参训;组织开展4次州级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演练,各县(市)、州级有关单位组织开展200余场次演练,有效检验了预案,锻炼了队伍,磨合了机制。

  二、兄弟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方面的经验

  2021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叶壮率队赴吉林省相关市县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开展了调研。吉林省是我国重点林业省份,也是全国重点森林火险区,全年以春防和秋防为主。吉林省曾是森林火灾多发、重灾省份,从1981年开始,吉林省坚持“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各级政府负全责”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机制,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灭结合、高效扑救、安全第一”的方针,形成了森林防火长效工作体系。截至2021年,吉林省实现连续4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尤其是森林防灭火工作的体系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主要是:

  协调一致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落实“七长”负责制,逐级签订防火责任状,森林防火工作被确定为各级政府重点工作,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分片抓、有关部门协同抓的责任监管体制。

  适应改革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建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在机构改革后,最大程度保留森林草原防火部门,建成省、市(州)、县三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全天候进行森林火险动态监测,实现各级指挥调度互联互通。

  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防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森林防火资金投入,初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森林经营主体为补充的森林防火投入机制。

  依法依规治火的管理体系。修订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建立全省森林公安、检、法系统火案跟踪查办机制,做到火案必查、火案必究。从1987年开始,吉林省政府每年发布《森林防火命令》,并详细规定违反命令的处罚,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全面覆盖的火灾防控体系。建立智能火情监控系统,形成卫星遥感、高山瞭望、视频监控和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立体监测网络,确保火情“早发现”;建立通信保障系统,初步建成以超短波通信网为基础,以卫星通信和机动通信为补充的通信系统,构建省、市、县(局)三级通讯网及东部重点地区的县对乡镇、林业局对林场的四级通讯网,实现了火情“早报告”。

  群防群控的火源管控体系。全面对森林草原防火巡护员、瞭望员、检查员实行网格化动态管理,定人、定位、定岗、定责,以村屯、地块和林内、林缘作业点为对象,分片包保巡护、定点把守检查,做到群防群护,有效约束了违规用火行为。

  家喻户晓的防火宣传体系。目前,各级林草部门都建立了森林防火公众网、森林防火微博和微信宣传平台,切实增强全民防火意识。

  实用高效的科技保障体系。各级林草部门加快提升森林防火指挥决策整体科技含量,建成了具备应急通信、指挥调度、视讯会商、应急保障等功能的现代化指挥中心。“火险实时动态预警”“掌上火情报告”“视频监控网络”“火场立体模型”等多个应用系统投入使用,提高了指挥科学化水平。

  安全高效的扑救处置体系。建立标准化森林消防扑救系统,建成各类森林消防队伍574支、县(市、区)级物资储备库89个,实现了火灾“早扑救”。各类森林消防队伍实行“毛细血管式”小建制分散布局,建立跨区增援机制,在全省规划6个森林草原灭火作战区,每个重点区域确定4至6支队伍实施跨区增援,细化跨区增援的路线、机动距离及时间,确保实现重兵扑救。

  空地一体化的航空护林体系。目前,全省形成了以东部为重点,辐射覆盖中西部的森林航空护林体系,并积极探索大型直升机、水上飞机、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提高机群灭火、地空配合作战能力。

  三、我省民族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有盲点。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大多采取传统方式,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宣传防灭火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不够,对干部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较弱,防火意识、宣传效果尚未达到预期状态。“双语”宣传不深入,部分不懂汉话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会听、听不懂。学校教育宣传效果不突出,学校组织家庭宣传教育不深不细,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的少,“小手拉大手”的效果有待提高。

  二是基础设施有短板。各州目前建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但部分在规划时不够科学合理,有的防火道坡度设置过陡,无法满足大型消防车通行需要。有的防火道抵御灾害能力弱,雨季易被水毁。有的蓄水池建设标准低,出现漏水渗水现象,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有的蓄水池管护不到位,没有设置护栏等安保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航空消防取水点、林区路网密度、林火阻隔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升。

  三是技防能力待提升。“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还未全面形成,火情监测即报系统推送火情监测情况准确率不高,且数据推送所需时间较长。据统计,凉山州2021年2月23日至10月1日,火情监测系统推送火情热点236个,仅有46个热点监测准确,且个别监测热点地处偏远,火情甄别难度较大。

  四是专业队伍较薄弱。各州专业扑火队伍组建时间不长,招募较为仓促,虽然接受了整训,但扑火专业能力还亟待提升。加之各级地方财力困难,工资待遇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少,导致专业、半专业队伍人心不稳、队伍不稳、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突出。专业队伍“建、管、养、用”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队伍人员的稳定和能力提升较为困难。

  五是经费保障有难度。各州加大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用于保障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保障,但由于地方财力薄弱,这部分投入仍显不足,投入的资金数量与实际的工作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部分县(市)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设施建设、运行、扑火队伍装备和护林护草员工资等经费保障存在较大缺口。

  六是部门配合有差距。全面依法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加强配合。但在森林草原防灭火行政执法工作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部门间权责不清、机制不全、沟通不畅、配合不够、推诿扯皮的问题。

  四、建议意见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防灭火意识。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持续、深入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丰富多样的防灭火宣传活动,做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大力开展以案说法,充分发挥案件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灭火意识,使“森林草原防火人人有责”意识深入人心,达到人人皆知、人人遵循,让森林草原防灭火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防能力。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对已经建成的防灭火基础设施进行认真复核检查,切实排查整改存在的隐患,加大维护管养力度,注重已修建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同时围绕防火通道、蓄水池、避雷塔、取水点、重点林牧区通信基站等短板弱项,建设储备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数字林草建设,将指挥体系延伸至乡(镇)一级,持续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监测与预警能力。

  (三)加强技防能力建设,提升防灭火工作的科技支撑。调研组在全面了解吉林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吉林一号”卫星在森林草原防灭火中的作用进行了调研,并与我省应用的国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列卫星进行了对比研究。如果“吉林一号”在我省应用,将与国产高分卫星形成优势互补、技术协同,能够更好满足省级指挥机构和指挥员的实时监控、查勘需求。同时,还能够增强对防汛抗旱、自然灾害防治以及国土空间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实时监控监测能力。调研组已形成专项报告送省政府,黄强省长做出了批示,并在2022年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了部署。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尽快形成完善的项目方案,为我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供更先进、更完善的科技支撑。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防能力。进一步加大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常态化组织扑火队伍开展日常训练,推进联防联训联动实战演练,全面提升扑火队伍扑救水平和实战能力。切实保障队伍运转和个人社会保险等经费,配齐配足各类扑火装备和个人防火装备。建立“按需设岗、以岗聘任、有序退出、在岗领补”选聘管理制度,优化巡护力量,增强巡护员履职积极性,提升护林护草工作效率。

  (五)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帮助民族地区进一步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重点包括规划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通道、阻隔带、瞭望塔、航空消防取水点以及林火视频监控系统,依法依规采购巡护侦察无人机、专业扑火队单兵装备、防扑火专用车辆等,有效提升各州防灭火现代化水平。

  (六)理顺体制机制,提高科学防扑水平。进一步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调度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牵头抓总作用,抓好组织、指导、协调、督促等工作,进一步强化林草、应急、公安等部门管理责任,衔接好“防”“救”“查”责任链条,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应急会商制度和联防联控责任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理顺林草、应急部门对专业队伍的管理职责。

  

  课题组组 长:叶  壮

  课题组副组长:杨晓明

  课题组成 员:罗吉布 郑 蓉 王 波 谢艳丽 丁向东 马 军 毕 成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