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破解机制瓶颈 强化精准扶贫  大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四川省扶贫移民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扶贫移民工作以促进扶贫移民群体增收致富为目标,坚持“重点推进、难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攻坚破难,主动作为,为推进全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新做法和新成效

  (一)围绕减贫目标,积极建立完善扶贫移民工作新体系。着眼于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新纲要责任分工方案、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工作方案、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全面摸清扶贫工作“六易六难”问题(扶强易扶弱难、扶村易扶户难、建房易培育产业难、建设基础设施主干易完善末端难、解决共性问题易突破个性问题难、消除传统成因易克服体制成因难),牵头制定出推进扶贫开发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案,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予以专项部署。科学编制并启动实施我省秦巴山、乌蒙山和高原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列为2014年全省一类立法项目,在依法治省工作中迈出新步伐。同时,颁布施行《四川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实施办法》,研究出台移民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扶贫移民项目稽查等管理办法,并就移民工作“三大主体、四个方面”的权责关系进行明晰和规范。不断完善的扶贫工作体系和新的移民政策体系基本实现内部运行有序、关键环节集中发力,为做好新阶段扶贫移民工作、促进贫困群众和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项目带动,有力推动贫困地区和移民区新发展。瞄准贫困地区“骨干网络”建设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杠杆,着力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战略实施,全面启动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2013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4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亿元、行业扶贫资金240多亿元、社会扶贫资金54亿元,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持续改善,贫困群体的特殊困难有效解决,扶贫和移民项目带动发展和解困效益凸显。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我省高原藏区“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彝家新寨”、“巴山新居”建设和阿坝州扶贫开发及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扎实推进,累计实施1398个整村推进项目、147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在片区外贫困人口较多的县,着力解决小区域贫困和“插花”贫困问题,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752个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93个村。同时,继续稳步推进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2013年完成移民投资112亿元,妥善安置移民1.62万人,惠及129个村近10万移民的“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和特困移民解困试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突出脱贫致富,多渠道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新途径。为确保贫困群众有稳定增收来源,坚持把发展增收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构建“县有骨干产业、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格局。广元市核桃产业、凉山州特色水果产业等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一批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初具雏形;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移民后扶项目的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跨村连乡”扶贫产业带不断形成;培育壮大扶贫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扶贫互助社,同步跟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政策,扩大到户补贴比例,充分调动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全省扶贫产业呈现“点面互动、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同时,大力开展劳务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和移民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2013年累计开展移民就业技能培训1960人、生产技能培训2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万余人;认真落实移民后期直发直补等惠农政策,按时足额兑现移民后扶人口106万人,并将移民养老保障补助标准从190元提高到310元,移民群众和贫困群众的转移性收入持续增加。2013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5万,据测算,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6017元增加到2013年的6903元,增长14.7%。

  二、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阶段,我省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迎来许多有利环境和条件。农村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对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和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把“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列为全省8大重点工作之一,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又作出“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同时,贫困群众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为持续较快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但是,2013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相比,相差近1000元。贫困群众的收入要赶上全省平均水平,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收渠道狭窄,贫困农户普遍缺少资金和技术,外出务工难,自主创业更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比较效益下降,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幅大、增量小。二是贫困地区对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引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对贫困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贫困农户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处于弱势地位,受益不充分,增收脱贫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三是我省自然灾害频发,返贫问题突出,加之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影响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7年的时间,目前全省还有贫困人口625万,制约脱贫进程的体制机制瓶颈依然存在,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已难以奏效,全省扶贫开发步入扶贫攻坚的“深水区”和关键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瞄准贫困群体实施精准化扶贫,全面推进扶贫领域改革和扶贫开发重点工作落实,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思路和新举措

  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将紧扣“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主线,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坚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强化创新、强化精准、强化责任、强化绩效,深入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五大扶贫工程”和“六到农家”行动。力争全省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确保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120万,2015年至2017年减少贫困人口281万人,2018年至2020年减少贫困人口224万人。

  (一)加快扶贫攻坚机制改革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推进扶贫开发“六大机制”的做实落地。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把减贫、增收、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作为考核主要指标;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力争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队,每个贫困户落实帮扶人;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立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新办法;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注重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引导商业金融增加信贷投放,推动合作金融加快发展;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的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目前,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要求和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已完成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考核、精准扶贫、“四到县”制度、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4个指导意见或试点方案,待批准印发后实施。

  (二)扎实推进扶贫攻坚“五大工程”。以“四大片区”为重点,统筹推进片区扶贫攻坚和面上扶贫开发,全面实施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推进村级道路、饮水安全、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等12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继续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实施,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贫困地区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名酒文化等专项旅游。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平台,整合聚集各类扶贫资源,更加突出产业发展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中的投向重点。运用市场思维支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引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贫困群众真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乡土人才培训,广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努力实现每个贫困群众“掌握一门技术、拥有一项致富门路”。

  (三)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重心下移、精确瞄准,实行户建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完善贫困人口信息系统,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原因,做到有进有出、能进能出。注重因村施策、因户定法,加大资金项目到村到户力度,定向培育增收产业,定点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实现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今年上半年开展试点,下半年全省推广,确保对全省625万贫困人口的帮扶措施到户到人、有效扶持。

  (四)广泛凝聚社会参与强大合力。着力抓好中央国家机关在川定点扶贫和我省新一轮对口定点帮扶工作。深入推进浙江省帮扶我省藏区32县、珠海市对口凉山州17县的扶贫协作。启动开展社会扶贫“三最”计划:搭建“最畅通”的援需平台,建立“扶贫超市”,推进扶贫信息交流共享,实现“爱心安放”与“爱心安心”;寻找“最美丽”的慈善大使,启动“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大型公益慈善活动;营造“最浓厚”的扶贫氛围,筹备扶贫济困日活动,发挥志愿者作用,培育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强化移民政策调整和后期扶持。抓住移民征地政策和国土征地政策体系并轨契机,研究出台移民养老保险政策衔接、移民补偿动态调整机制、民族地区移民安置政策完善等调整方案。推进农村移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林地分流移民,促进移民转变身份,让土地成为移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后期扶持资金的撬动作用,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科学规划、规范实施扶持项目,以项目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以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推进我省11个县(市、区)30个村的特困移民脱贫解困试点工作,努力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