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厅
2013年,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162”全省林业发展总思路,以深化林业改革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民生林业,有效促进了现代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发展成效
一是林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990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成都、宜宾等7个市州产值超过百亿元;新都、沐川县等9个县区产值超过30亿元。木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野生动物繁育利用、苗木花卉、生态旅游等六大重点产业实现产值1749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86.4%,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基地及主要林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全年新培育林业产业基地300万亩,到2013年底,全省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8800万亩。其中,符合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要求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达到1785万亩。竹林基地面积在全国排名由第四位跃升至第二位,以麻疯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面积全国第一。
三是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持续增加,增收空间不断拓展。据初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实现林业收入850元,同比增长13.3 %。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1000元的市州有4个;在178个县市区(成都市5城区除外)中,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千元的有68个,占38.2%,较去年增加10个;收入突破2000元的有8个县市区,较去年增加1个。
四是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第二轮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2013年开始启动,到2013年底,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共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636万亩,占全省总量的35.6%;实现林业总产值53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6.6%。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22个县(区);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1736.2万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331元,比全省高56%,其中,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千元的县有33个,占全省的52.4%。
五是投入持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林业产业的主要力量。据统计,全年投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各类资金达237.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企业、金融、农民投资204.5亿元,占86%。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到2013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93家,实现销售收入4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10.7%,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5家。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82个,同比增长24.9%;全省新注册成立家庭林场37家。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尧斯丹厅长亲自牵头在全省开展了林业大调研,提出了坚持以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为统领,建设“六个林业”(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效益林业、人文林业、服务林业)、实现“两个跨越”(林业经济由大省向强省跨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由初步建成向全面建成跨越)的“162”发展思路,明确了新时期林业建设的目标、重点和任务。组织开展了《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专题研究,提出了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思路体系。组织对全省“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中期评价,调整编制了《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组织编制了芦山地震林业产业重建规划,帮助指导地震灾区开展林业产业恢复重建工作。
(二)培育现代基地,夯实发展基础
各地坚持把现代林业基地培育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等生态工程相结合,坚持新造与低改相结合,坚持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成片打造。南部县在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中,在铁路和高速公路两旁100米、国省道30米、县道20米、乡道10米、村道5米内,成片发展杨树产业基地带,形成了4000余公里“森林景观通道”,既有效解决了造林空间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推动了新村建设。威远县在无花果产业发展中,创新了基地建设的BOT模式,解决了农民在基地建设中前期投入难的问题,还让农民得到了土地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学到了经营管理技术。叙永县水尾镇青杠村结合退耕还林发展竹基地,仅竹笋、竹材收入就达480万元,人均收入6987元,年收入达2—3万元的农户占全村90%以上。
(三)发展林下经济,提升综合效益
2013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引导林下经济发展,全省林下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全省共实现林下经济产值470亿元,同比增长31.6%。宜宾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万亩林亿元钱”增收模式,长宁县在楠竹林下种植竹荪,每亩平均收益由单纯种植竹林的1560元提高到14000元,每亩平均增收12440元,增长9倍,2013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776元。雅安市名山县在桂花、桢楠等珍贵用材林下种植茶叶,探索出“茶+贵”经营模式,实现了以短养长,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南充市高坪县采取政府引导、业主示范、群众参与的机制,成立了“大百合”竹林土鸡专业合作社,带动斑竹乡1128农户发展林下养鸡,入社的267户社员户平年收入达到2万元。
(四)开展重点县建设,强化示范引领
按照“政府主体、上级扶持、年度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指导各市州和重点县加强领导,创新工作举措,推进重点县建设。泸州市纳溪区抓住第一轮产业强县和现代林业重点县机遇,4年整合项目资金8600万元用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2013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26.6亿元,同比增长25.5 %;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400元,同比增加26%,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5倍。丹棱县提出了“主导产业连片推进、特色产业无缝覆盖”的发展思路,用万亩银杏、万亩藤椒、万亩核桃、万亩巨桉工程推进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朝天、利州、南部、乐至、青神、三台、合江、沐川、井研等重点县坚持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业主,建设林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商贸博览、基地观光及综合类林业产业园区,通过园区推动实现产业要素集聚、资源整合、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我厅及时修订完善了《四川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了《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启动了林权交易平台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了林权林地价格评价机制试点;与农行四川分行、省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开展金融支林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规范了政策性森林保险程序、完善了定损办法和保险合同管理。筠连县鼓励乡镇政府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将农村零星分散的林地从农民手中统一流转到土地信托公司,然后由信托公司将规模连片的土地统一交付给投资经营业主,用于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成都市鼓励和支持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农发投公司,建立健全林业产业投融资平台,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大力开展林农小额贷款、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地解决了融资难问题。梓潼县在林地流转中探索建立了保证金制度,在规定时限内流转林地不造林、不经营的,没收保证金,有力保障了林地的安全高效利用。
三、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全省林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助农增收、改善民生,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争取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22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950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特色,塑造品牌
继续在竹产业、木本油料、林板家具、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优势领域加力,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和森林食品基地认证,利用西博会、森博会、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推介宣传我省特色林产业、林产品和林业企业,打造更多知名品牌。
(二)点极支撑,打造集群
发挥产业重点县,产业强县,林下经济、区域经济、金融支林示范县,林改试点县,生态旅游十佳县以及产业基地带、产业园区、区域林产品市场等点、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木竹培育利用、特色经济林培育利用、野生动物繁育利用、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生态旅游等六大重点产业;整合资源,集中打造成都平原林板家具、川南竹产业、川东北特色经济林及川西高山高原生态旅游等四大林业产业集群,推动建立集群内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区域内资源共享机制,使林业产业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培育主体,规模发展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农村工作及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林地流转制度,出台鼓励林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规范林地经营利用行为,推动林地规模经营和林业产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典型探路,示范引领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督促指导重点县探索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在全省推广。推进金融支林示范县建设。开展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制定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标准,创新省级林业产业化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开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示范。扩大森林食品基地认证,开展森林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包装宣传林业产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及新模式、新机制、新举措。
(五)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围绕盘活林权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深化森林资产评估、林权流转、林木采伐管理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做大林权抵押贷款。规范林权流转,强化技术培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按照转变职能的要求,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林业产业要素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
(六)推动创新,提升效益
开展科技创新,鼓励产学研结合,开展院县合作、校企合作,支持科研单位和人员用科技入股,与经营主体合作发展林业产业,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大户等经济组织到农村流转林地,规模发展;鼓励农民以林权入股,合作发展;鼓励开展土地托管、寄养经营;探索推广林业BT、BOT发展模式。探索林地流转后确保及时开展林地经营的机制及林权抵押融资后资金用于林业的机制。开展“万亩林亿元钱”循环立体经营模式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林茶、林粮、林菌、林药、林花、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帮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七)提升能力,强化服务
加强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搭建森林资产评估、林权交易、林权抵押登记平台,搭建招商引资、交流合作平台,搭建林产品展示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融资担保平台,搭建政策、技术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用全覆盖的服务支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