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情况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四川省农业厅

 

  近年来,在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指导下, 全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四川省<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以及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2个县(市、区)开展了确权登记工作,共涉及838个乡镇、9657个村、75435个组、365万农户的1112万亩承包耕地,为我省全面推进确权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研究谋划,确保“三个坚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确权登记工作,始终把它作为事关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加以部署和推进。省政府专门出台了《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对确权登记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和明确要求,到2015年底全省确权登记颁证率要达到90%以上。我们严格按照 “三个坚持”的要求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坚持政策执行不走样。确权登记是依法对土地承包关系的完善,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在现有土地承包合同、证书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的基础上,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依法开展确权登记,严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二是坚持进度服从质量。防止出现用系数法套算确权面积、直接沿袭原承包合同面积进行确权登记等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防止采用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影像资料作为确权登记的工作底图,以免出现图斑地块与实际地块差异较大。三是坚持登记成果有效用。通过确权登记,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为赋予和拓展农民对承包地的多项权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奠定坚实基础。

  二、精心安排部署,积极稳妥推进

  确权登记工作政策性强,农民群众关注度高。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强力推动、部门协作联动、农民积极参与”的思路,重点抓四方面工作:一是抓行政推动和部门联动。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由省级12个部门组成的确权登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2年8月、2013年3月,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动员部署会和工作推进会,市(州)政府负责人、试点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深入动员部署,强力推进落实。各市(州)和试点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二是抓宣传发动。各地层层召开动员会,举办骨干培训班,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积极性。截至2013年底,省市县已培训4万余人次,乡镇培训21万余人次。印制确权登记资料汇编和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乡村,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和签字认可度。三是抓工作方案制定。省里制发了确权登记工作总体方案,各市(州)和试点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四是抓经费筹措保障。截至2013年,省级财政安排权证印制费、工作经费、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费近3600万元。市级财政落实工作经费近3000万元,县级财政落实5.8亿元。2013年,省财政明确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经费纳入均衡性转移支付范畴。

  三、严格把住“三关”,保证登记质量

  按照中央和农业部文件精神,这次确权登记就是把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作为主要目标,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中牢牢把住“三关”:一是把好政策执行关。针对试点中出现的打乱重分、多余面积收归集体等问题,及时下发《关于把握确权登记政策界限的通知》,纠正了错误苗头,确保了确权登记工作。指导16个市(州)、94个试点县(市、区)出台了具体问题处理意见;指导15个市(州)、97个试点县(市、区)制定工作流程。二是把好技术支撑关。结合我省地形复杂地块细碎的实际,确定了以航拍为主实地测绘为辅的优化技术路线。严格执行农业部技术规程,制定航测精度、影像质量等技术标准,即将下发确权登记质量验收标准。建立专家库供基层抽选,为成果验收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多次组成督查组,就确权登记工作质量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三是把好信息平台关。建立确权登记管理系统和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查询系统,对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实行动态化管理,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四、推进成果应用,成效初步显现

  实现“定地、定权、定心”,拓展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充分应用确权登记成果,是开展确权登记工作的主要目的。一是探索启动抵押融资。成都市创设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核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1000余本。2011—2013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额累计达8400多万元;遂宁市安居区金鑫柠檬专业合作社获得500万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温江、什邡等9个县(市、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温江区率先启动一家合作社使用流转取得的122亩土地经营权,向成都银行抵押贷款62万元。二是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确权登记,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为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平台。目前,我省耕地一次性流转10亩以上的达757.5万亩。成都市耕地一次性流转20亩以上的占总流转面积的82.2%,流入20亩以上的大户及家庭农场18590个、农民合作社2271个、其他业主2760个。三是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户确权登记后,确权面积比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普遍有所增加,农民流转土地收入也随之增加。泸县兆雅镇128户农户流转512亩二轮承包地,确权登记后,面积增长66.6%,流转收入户均增加1600余元。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性工作,我省是全国三个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省之一。今年,55个省级试点县要全面完成,60个重点推进县要全面开展,其余县要启动。我们将继续强化保障手段,有效拓宽成果运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我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借此机会,感谢各级人大常委会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