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时间 2021-12-31 来源
[ 字号大小:]
 丹棱县人大常委会

  丹棱县是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一个丘陵县,面积448.94平方公里,辖5271个行政村,总人口16.6万,其中农业人口12.8万。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工作监督职能,立足丹棱实际,发挥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壮大以果桑茶林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关键,坚持推进以市场为主导,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围绕增加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市场、加强产业队伍建设,构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地推动了我县特色效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形成了新亮点。全县果桑茶林“一县四品”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水果面积20万亩,蚕桑面积2万亩,茶叶面积5万亩,竹木工业原料林面积8万亩。2014年水果总产量25万吨,总收入10亿元;蚕桑发蚕种6万张,鲜茧产量300万公斤,总收入5000万元;茶叶总产量500万公斤,总收入1.2亿元,林竹业总收入3亿元。自2010年以来,全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带动农民和社会资本投入9000多万元。全县“一县四品”总收入达到14.7亿元,比2010年以前增长340%,为农民带来人均纯收入65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3%

  (二)在标准化生产上取得了新成效。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2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商标35个;创建了省级无公害枇杷标准化示范区和无公害脐橙标准化示范区;在仁美镇建成全省唯一的蚕桑农业生态园区;与省农科院合作,制定了“不知火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了优势特色农业的标准化进程。

  (三)在品牌农业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依托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规划建设10万亩“不知火”产业园区、年出栏1000万只林下鸡产业园区和万亩珍稀林木产业园区。特别是打好“中国桔橙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两张牌”,“不知火”人均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整体管理水平四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去年和今年,通过品牌建设提升效益,县委、县政府组织,分别在成都、北京、上海和梅湾村举办“不知火”推介会和首届“不知火”桔橙节,向全国宣传推介“东坡味道”丹棱优质“不知火”。今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电视台等23家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全方位、大范围进行宣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丹棱“不知火”火全国,响天下。“不知火”桔橙平均价格提高到9/公斤以上,平均售价创历史最高,售价与去年相比提高70%以上,产值实现6.48亿元,增收3亿元,带动高换“不知火”3万亩。此项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副省长甘霖、市委李静书记、市政府市长宋朝华分别做了肯定性批示。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作出了新贡献。丹棱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升了现代农业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2014年建成“一县四品”专业村43个,占全县行政村的60.56%。专业乡镇3个,占42.85%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3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一县四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67%2013年丹棱县梅湾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幸福美丽乡村”等称号。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2013年农民增收工作位列全省68个类区县综合排位第7位。2014年位列全省70个类区县综合排位第3位。2014年还获得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称号。这是迄今为止丹棱农业获得的最高荣誉。

  二、基本做法

  (一)以特色为重点,推进区域化布局。一是以丹棱、杨场镇为主的水果产业带,建成2个水果专业乡镇,31个水果专业村;二是以双桥、仁美镇为主的蚕桑产业带,建成了1个蚕桑专业乡镇、4个蚕桑专业村;三是以张场、顺龙乡为主的茶叶产业带,建成了5个茶叶专业村;四是以石桥、顺龙为主的林竹产业带,建成了林竹专业村3个。

  (二)以项目为抓手,推进集约化投入。一是对凡是能用于“一县四品”建设的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等实行集中打捆使用;二是采取财政“以奖代补”进行贴息等措施,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发放农村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三是实行自愿申报、竞争入围,确定“一县四品”建设示范村,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

  (三)以品牌为先导,推进市场化运作。一是搞好商标注册,先后注册了“中友”牌不知火,“雅青”牌茶叶等农产品商标35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5个;二是搞好品牌推介,先后赴成都市、北京市开展丹棱优质不知火品牌推介会,广泛宣传“东坡味道-丹棱不知火”,丹棱不知火火遍京城,享誉全国。创造了不知火价格新高,助农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今年3月将赴上海再次开展“东坡味道-丹棱不知火”品牌推介活动。通过参加中国农博会、西博会等博览会,在县内举办“橙花节”、“品茶节”等多种节会,全方位展示、宣传、推介丹棱特色优势农产品。

  (四)以龙头为带动,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竹木产业上,引进申宇木业、大雅木业,林业产值由不足1000万元激增到1.5亿元;在蚕桑产业上,引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荣丝绸公司,引领丹棱蚕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蚕茧产量跃居全省前茅;在茶业产业上,引进金铭茶厂,可满足全县优质鲜茶100%实现就地加工升值。在水果产业上,扶持了红运橙、大雅枇杷等本土营销企业,年销水果10万多吨。支持丹棱县生态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集配中心,集不知火桔橙清洗、分选、冷储、配送于一体。

  (五)以园区为载体,推进集群化发展。一是在丹棱镇、双桥镇水果产业带建立2万亩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园区,推行以猪—沼—果为主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15万亩;二是在丹棱镇5个村建立幅员面积26.9平方公里统筹城乡发展园区,将特色效益农业融入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发展。

  (六)以创新为动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一项主导产业,一名领导挂帅,组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配套一笔资金,完善一套考核办法”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了以业主自投为主、政府补贴与信贷扶持相结合、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抓好科技支撑、营销市场、农民组织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合力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四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文件和奖励扶持政策,发展家庭农场的作法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以好评,并在2014年全省农村改革发展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截至目前,20132014两年共发展家庭农场142家,其中2014年就新发展76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9个,现代农业业主284户。

  三、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由于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到位,土地收益相对较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不强。

  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田间排灌沟渠、道路等不配套,田块平整度低,田间设施落后,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

  3. 要素保障体系缺位。农业科技、保险、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服务保障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4. 资金瓶颈制约突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壮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对农业投入逐年递增的原则,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不断增加政府的投入,督促政府把资金、项目打捆集中向重点村示范点倾斜,从经济政策和资金物资等多方面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督促各部门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建立政府引导、城乡互动、部门支持、社会捐助、群众参与的长效筹资机制。

  (二)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督促政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组建农业科技攻关团队,配套专项科研经费。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大力发展或改良高端优质新产品,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措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督促政府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积极做好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产业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镇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培育科技示范农户,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保障条件。督促政府整合涉农资金,将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山、水、田、林、路、气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应急水源、喷滴灌设备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低中产田改造。加大通村道路改造、旱山村水利设施建设、病险水库整治等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督促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

  (四)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和安全保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督促政府进一步完善近年出台的相关扶持奖励政策,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巩固和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和产品销售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配送中心。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质量安全执法和监督,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督促政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认证,不断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指导农业发展,采取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督促政府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构建生态休闲农业、优质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精品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入挖掘现有优质产业的内部增收潜力,着力培育一大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督促政府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农村改革推进会议精神要求,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六)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督促政府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努力让每一户农民都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引导,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