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经验交流

立足资源优势 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时间 2021-12-31 来源
[ 字号大小:]
 西充县人大常委会

  作为一个传统丘陵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县紧扣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总体战略,以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为统揽,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把优势做出特色、把特色做出规模、把规模做出品牌、把品牌做出效益,深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人大作用的发挥

  (一)审慎决定,严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划关。

  2013年,为落实省市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历时一个月进行深入调研,在多方征询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督促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了《西充县“53”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并在充分审议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关于同意《西充县“53”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决定,确立起了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将优质粮油、生猪、蔬菜、蚕桑、柑桔、珍稀林木作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多措并举,严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关。

  一是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要求县人民政府要紧紧围绕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按照“5+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组团式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并进行了跟踪督促落实。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督促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为统揽,突出标准生产、全程监控、监测检验、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支撑、责任落实为保障,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率先建成全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多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产业基地,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提高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设。四是对涉农部门工作开展评议,督促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务实工作举措,深入扎实做好相关涉农服务工作,为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我县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深入创新特色农业发展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的思路,主推 “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创新生猪发展“五方联动”、果蔬发展“两统两返”、粮油发展“六统一分”等模式,促进了优质粮油、果蔬、畜禽、蚕桑、林木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

  (二)稳步拓展特色农业规模。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大力实施生猪10+1、东桃西橙、蚕桑走廊等工程建设,建成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2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120个;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5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20万亩,麻竹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蚕桑基地1万亩。带动产业带周边农民群众成功跻身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麻竹标准化示范区、省级柑桔核心县、辣椒百强县,全省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蔬菜生产核心县和甜橙生产核心示范区行列。

  三是精心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围绕全县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重要企业,坚持生产发展与品牌打造同步推进,成功培育“百科牛奶猪”、“有机莲花茶”、“槐树禽蛋”、“西充二荆条”等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西充特色农产品品牌182个,重点创建“竹娃娃”、“二荆条辣椒”等高端品牌12个。“西充二荆条辣椒”、“充国香桃”、“西充黄心苕”、“西凤脐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富硒猪肉、丰源禽蛋、“竹娃娃”竹笋被上海有机博览会评为最受欢迎产品,201111月在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验收评比中得分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积极拓宽特色农业营销渠道。采取基地直销、农超对接、VIP配送等形式,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等一线城市设立西充有机食品旗舰店12个,在大型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柜18个,建立特色农产品直销店125家,生活体验馆8个,产品畅销国内外,成功打入韩日、东南亚市场。

  截至目前,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优质粮油、果树、蔬菜、畜禽、蚕桑、林木六大产业基地,并各具规模,主导和引领了我县有机农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群众增加了务工收入和经营收入。2014年,我县粮食总产量突破37万吨、同比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22元、同比增长12.6%。“中国西部绿谷、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品牌正逐步成为西充对外开放的名片。

  三、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有限,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各级财政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资金较少,农民自身房屋、土地不能抵押,金融投入缺乏有效担保主体,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加之,农业投资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使基地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乏力,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专业水平低、队伍不稳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种田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弱,经营管理粗放。加之,农民与企业或专合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等,这也不同程度影响了特色产业发展。

  (三)产业链条不长,龙头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特色农产品仅停留在初加工层面,造成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规模产业又缺乏特色,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四)信息渠道不畅,产品市场风险机制不健全。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速了解和把握的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没有健全的抗御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风险的保障机制,给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产业发展失衡,偏远地区产业基地建设滞后。目前,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停留在交通要道、公路沿线、场镇周围等区域,造成边远乡镇、偏僻山村特色产业发展滞后。

  四、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下步工作重点

  2015年,我们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传承和发扬好的传统、好的做法,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规模连片推进粮油产业。依托航粒香、丰森等龙头企业,以太平、古楼、青狮、仁和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粮油示范基地3万亩。

  二是以技术改良为重点培育优质果树基地。围绕成德南高速沿线,新建充国香桃基地3000亩;围绕莲池、双凤、凤和、紫岩等乡镇,新建柑桔基地5000亩。

  三是以提升效益为重点壮大蔬菜产业。围绕212线――明和园区片,发展商品蔬菜基地5000亩、“三新”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基地400亩;以中岭、复安等乡镇为重点,新建二荆条辣椒基地2万亩。

  四是按照“种养配套、循环发展”的思路稳步发展畜禽养殖。以车龙、义兴等乡镇为重点,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生猪85万头;以金泉、东太等乡镇为重点,新建标准化养羊场1个,发展肉羊1万只;以槐树片区为重点,新建林下养殖基地2万亩。

  五是突出基地建设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以仁和、义兴、鸣龙等乡镇为重点,新建桑园5000亩,建成标准化优质桑园1万亩。

  六是合理规划林木产业发展。以观凤、车龙等乡镇为重点,新建竹业基地5000亩;以仙林、宏桥、多扶等乡镇为重点,新建珍稀林木基地2700亩。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