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专题调研报告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大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较突出。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同时又通过农民工的广泛就业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民”与“企”双赢的良好格局,成为当前亟需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今年7-8月,省人大农委、省中小企业局专题调研组先后赴绵阳、仁寿、安岳、邻水、眉山等地进行了重点调研,并结合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规模不断壮大,为“工业强省”作出突出贡献
  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达30.1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99.1%。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中小企业共计实现增加值4664.5亿元,同比增长1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拉动GDP7.1个百分点。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38.4亿元,同比增长1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8%,拉动GDP5.1个百分点,从业人数占整个工业从业人数的78%。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2695户,较年初增加836户,实现增加值3128.3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保持较好上升势头,实现增加值110.2亿元,同比增长17.9%。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呈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为“工业强省”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就业吸附效应日渐突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壮大了当地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为社会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增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起到了良好的“蓄水池”作用。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职工人数已近1000万人,其中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80多万人,占全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77.1%。全省各地出现了一批成规模的“打工仔园区”、“回乡创业园”、“打工仔一条街”。如邻水县的丰禾轻工园、毛纺织一条街等回乡创业园,“回迁”毛纺企业200余户,就地转移劳动力1.4万余人,帮助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全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3.6万,其中农民工3.56万人,占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的99%,年均收入1.56万元。安岳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3.2万,其中农民工2.5万人,占全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的78%,年均收入1.7万元。仁寿县中小企业就业人数5.3万,其中农民工3.2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0%,年均收入1.98万元。
  (三)扶持政策营造环境,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
  各地结合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工作措施,积极引导“民”“企”双赢发展。眉山市深入开展“万名公务员为创业人员提供一帮一担保的全民创业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全市1439名机关干部就为1436名创业者提供担保2212.62万元,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阆中市大力实施大企业带动工程,竭力努力打造“川东北肉牛第一市”、“川东北生姜第一市”、“川东北中药材第一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的带动作用,就地安置、转移农民12万人。邻水县大力实施“劳务回引创业工程”,针对乡友开展招商引资,对回乡创业人员在用地、信贷、规费收取、证照办理等方面广开绿灯,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带资金、项目、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创业发展。据统计,广安市返乡创业人数达7052人,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3348户,解决农村劳动力4.15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和听取情况汇报,调研组了解到发展中小企业与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企业发展与自身实力的矛盾
  一是数量较少。我省中小企业个数只相当于浙江的27%、江苏的30%、广东的2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分别相当于这三省的22%、26%、25%。类似于邻水县的丰禾轻工园、毛纺织一条街的工业园区较少。二是管理实力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多数属于传统的家族式、作坊式、粗放式的加工企业,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对企业的整体发展缺少规划,缺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的胆识和信心,仅仅停留在资源加工、初级产品的阶段,不能很好地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三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科技投入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革新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创建自主品牌的能力和意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薄弱,市场应变能力差。70%以上的产品定位是“大路货”,技术创新投入平均仅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的1.2%,80%的企业没有技术发明与专利。四是配套能力不强。部分企业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规模效应难以体现,为大企业大集团等龙头企业配套的能力不强。种种原因,导致部分企业有内在扩张冲动却欠缺实际扩张能力。
  (二)农民工就业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一是总体素质不高。具有中专、技校、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从业人员只占15%,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就业技能不高,难以适应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要求。二是农民工技能不对称。由于当地缺乏相应的产业,导致部分返乡农民工无法找到发挥自身技能的企业就业。三是就业信息不畅通。由于缺乏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导致用工和求职信息交流不畅等原因,产生了企业用工不足和农民工难就业的矛盾,部分企业因不能满负荷生产而不得不降低产能、推掉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资金需求与信贷投放的矛盾
  全省中小企业仍有近2000亿元的资金缺口,这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依然不畅,由于其抵押物少或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信誉度不高,银行对其投放贷款普遍持谨慎严格的态度,使得小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特别是那些亟需短期流动资金的规模以下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势必错失抓住机遇发展壮大的机遇。这些问题,产生了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少的矛盾,既影响金融事业的发展,又制约了广大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去年5.12特大地震及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仍将持续,尤其是对纺织、服装等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一些东部沿海企业转而抢占内地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我省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产品订单产生较大冲击和影响。市场秩序不规范、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困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上述困难和问题,不仅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能够为“保增长”增添动力,为“扩内需”创造条件,为“调结构”开辟道路,为“促就业”提供机会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目标,发展龙头企业
  实现 “工业强省”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提高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配套发展带动就业力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型产业,不断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提升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配”的中小企业。
  (二)营造良好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自主创业的政策平台。今年3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多项政策,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融资渠道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支持措施,在用地、信贷、规费收取、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与大力倾斜。尽快出台和完善支持规模以下企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在市场准入、信贷贴息、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与规模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将其持续健康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
  二是加快创业基地建设,搭建自主创业的硬件平台。加大政府财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政府与农民联合办园等新型模式,不断提升创业基地硬件水平,引导企业集聚式发展。
  三是强化创业服务保障,构建自主创业的服务平台。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小企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农民工就业增收问题,而农民工作为企业组成的基本元素,势必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构建“民”、“企”双赢的良好格局,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工持续增收,有必要加大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的力度,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就业等方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形成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相结合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加强就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着力解决用工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四是创新工作思路,拔高自主创业的扶持平台。重点支持和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返乡民工自主创业,不断壮大本地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断调优本地产业的结构,不断扩大农民工特别是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选择面。对有资金但无好项目的创业者,要进行有效的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对有技术、有前景但无启动资金的优质项目,可逐步尝试探索“零障碍、零启动”的项目扶持机制,切实帮助农民工实现从打工到创业的孵化蜕变。
  (三)适时推动中小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对粗加工型产业进行改造,走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条件,发挥地方特色,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化工、电子通讯、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服装鞋帽等产业。
  (四)积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解决融资难问题
  应当积极培育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融资途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可组建各地中小企业会员制担保公司,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联动机制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办好省级“融资超市”,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简化中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降低门槛,创新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模式,扩大信贷投放,建立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