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研究与报告

关于地震灾区失地农民耕地情况调研的报告四川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时间 2021-12-31 来源 省人大农委办公室
[ 字号大小:]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农委)遵照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崇禧“开展地震灾区失地农民耕地情况调研”的批示,及时研究、组织力量、迅速发出通知、安排调研。
  根据省人大农委通知,4月8-15日,“5?12”和“8?30”、“1?31”地震重灾区的市(州)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组织国土、农业等部门对失地农民耕地复垦整理、就业创业等情况进行调研,并报送了调研报告。同时,省人大农委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组成五个调研组,分赴成都、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等6个市(州)及其15个县(市、区)、30个乡(镇)、36个村(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围绕调研重点,察看各类现场56个,召开座谈会25次。
  现将“5?12”特大地震重灾区失地农民耕地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5?12”特大地震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受灾地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破坏,特别是土地受到严重毁损,给灾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和“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各地坚持科学统筹、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加快毁损土地的复垦整理,努力为失地农民创造增产增收条件和就业创业机会,夯实长远生计基础。
  (一)地震造成土地毁损、灾区农民失地情况
  1.灾区土地毁损情况。灾区农民土地毁损的主要原因:一是地震灾害对土地的直接毁损;二是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土地的毁损。其中山区、半山区土地毁损的比例高于平原地区。6个重灾市州土地毁损面积达221.88万亩,其中土地灭失约9.28万亩。耕地毁损面积达174.26万亩。灾区土地毁损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受损面积广。阿坝州耕地毁损23.72万亩,其中灭失2.1万亩。全州12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7%)、709个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2.5%)、5.6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3.5%)的耕地受损。绵阳市耕地毁损71.53万亩,占全市当年耕地面积的14%,其中灭失3.42万亩。德阳市耕地毁损35.49万亩,占全市当年耕地面积的12.54%,其中灭失1.74万亩。
  二是受损程度深。耕地毁损主要表现为泥石流淹没、压占,土地开裂、下陷、冲毁,坡耕地滑塌,土坎垮塌,田间道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毁损,土壤耕作条件受到极大影响。除部分耕地彻底灭失或完全无法恢复耕作条件外,其余土地大部分受损严重,且分布较为广泛,权属或地界均被破坏。
  三是复垦难度大。由于大部分毁损土地集中在山区、半山区,同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毁损严重,有些地方地块零碎,受损土地的复垦难度大、投入高。部分灾毁土地难以由农户自行复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工程整治的方式完成复垦。
  (二)毁损土地复垦整理、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
  1.土地复垦整理情况。6个重灾市(州)累计投入资金(主要是国家和省专项灾毁复垦资金)47.33亿,已完成复垦整理耕地176.65万亩,整理、开发可利用荒草地、河滩地等65.7万亩。各地基本完成灾毁耕地复垦整理任务。
  2.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情况。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因灾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要求,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分散、安全”的原则,通过加强培训、落实社会保障、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推进劳务输出、实施生活救助、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全力保障因灾失地农户后续生计发展。截止目前,除安置任务最重的绵阳市部分村镇因土地调剂、社保等原因,尚有981户、2724人未落实外,各地基本实现了失地农民有地可种、有业可就。阿坝州解决因灾失地农民就业创业11881人,占因灾失地农民总数的95.76%。2010年,6个重灾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545元,比2008年增加1239元,增长22.34%。
  二、重要举措
  (一)全力实施灾毁土地复垦整理
  1.将灾毁土地复垦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相结合,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着力恢复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绵阳市84万亩灾毁耕地复垦整治全部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2010年底,全面完成灾毁耕地复垦任务。雅安市依托金土地工程,积极推进复耕造地工作,汉源、芦山、石棉、宝兴四县共争取金土地工程项目资金5946 万元,完成土地复垦整理和恢复造地49600 亩。
  2.将灾毁土地复垦整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各地通过土地复垦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
  都江堰市向峨乡通过灾后重建和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上海援建都江堰市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为带动,灾后新建成猕猴桃科技示范园2000亩、绿茶种植示范基地1500亩。平武县平通镇易阳村在开展灾毁耕地复垦整理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村集体未利用地种植乌梅、核桃等经济林600多亩,引入发展养殖资金400多万元。
  3.将灾毁土地复垦整理与失地农民安置相结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大投入,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电力、通信、燃气、生活用水、雨污分流、道路交通、垃圾收运、小区绿化和消防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失地农民居住区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洁化。
  彭州市通过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的实施,安置灾民约5.6万户、19万余人,建成了鹿鸣湖畔、宝山太阳雨、寿阳泉等一批具备防震抗震功能,经济、实用、省地的“彭州民居”。都江堰市向峨乡通过实施“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项目筹集农房重建资金,建成永久性安置点16个,安置3486户、11699人。
  (二)加快永久性住房建设,确保失地农民有房可住
  灾区各地把解决受灾农民住房问题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要求,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采用统规统建、统规联建和统规委托代建等模式,加快安置点建设,确保失地农民居有其房。
  广元市组织专家科学规划永久性住房建设;并多方协调,努力降低成本、保证工期。北川、平武县鼓励失地农民就地、就近取材,因地制宜,量力而建;鼓励因灾失地农民返乡建房;协调金融机构简化手续,为失地农户的农房重建发放贷款每户达5万余元;完善农房质量安全监督机制,落实建房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和进度。
  各地还认真抓好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汶川县银杏乡东界脑村着力打造“幸福美丽村寨”,顺利完成了“五改三建三清”和“一中心、五通畅、九配套”工作,切实解决安居问题。北川县把加快农村水、电、路建设作为失地农民安置的工作重点,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用电网络、安置区道路的建设与修复,实施“村村通卫星直播工程”,使失地农民都能收看到清晰的电视节目。各地群众普遍反映:没想到我们的住房和环境这么漂亮!没想到我们灾区变化这么大、发展这么快!
  (三)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承包地,确保失地农民有地可种
  1.做好土地调剂工作。绵阳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村内、组内调剂等方式,调剂耕地6589亩,下拨调地经费5789万元,失地农民人均耕地达到了0.3亩(山区达到0.5亩)。
  2.利用集体公地进行补充。都江堰市龙池镇云华村,因灾灭失耕地176亩,涉及失去承包地的农户106户、178人。因农户外迁、自然死亡、集体经济组织剩余公地较多等原因,经集体经济组织讨论不再调整承包地,利用集体公地对因灾失去承包地的农户进行补充。
  3.为异地安置的农民提供承包地。在坚持优先村内安置的前提下,实施异地安置失地农民。阿坝州对在村外县内异地安置的失地农民,接受安置地应提供不低于当地人均耕地面积的承包地;给予提供承包地的农户或集体1万元/亩的补助。
  此外,对于自愿选择社会保障、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农转非等安置方式的失地农民,各地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落实,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广元市安置失地农民105730人,仅乡内集镇安置、乡外异地安置、投亲靠友安置就达12465人,占11.79%。
  (四)多措并举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失地农民有业可就
  1.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各地结合失地农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采取就地、分散和定向、订单的方式对受灾群众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认定,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阿坝州三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186期次,参训人数达7.06万人次。什邡市共举办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班92期,3000余名失地农民免费参加了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绵竹市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共1100余万元,参加培训人员达22876名。汉源县结合湖北“1185”智力技术支援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等,培训骨干农民5000多名。
  2.多渠道开发提供就业岗位。
  一是开发交通协管、治安维护、环境卫生、物资搬运、地震遗址保护等公益性岗位。绵竹市安置灾区持证人员64565人次,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3911万元,给予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086万元。
  二是与对口援建单位举办招聘会,帮助失地农民在援建项目工程就业或异地就业。什邡市和北京市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20余场次,组织2310名村民前往北京市就业,组织近5000名农村劳动力参与北京对口援建重大工程的建设项目。彭州市与福建省在通济等受灾镇共同举办大型巡回招聘会39场,帮助26450人实现就业,其中2292人到福建省异地就业。
  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农业大户和社区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吸纳失地农民就地就业。德阳市对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除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外,还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助。
  四是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阿坝州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项目开发、业务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在扩大农村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的同时,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农家乐”观光旅游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扶贫贴息贷款等,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德阳市对从事第三产业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按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五是探索居家就业模式,促进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汶川县大力实施万名妇女羌绣工程,使农村羌族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彭州市军乐镇银定村引进企业在银定新区(占地106亩、涉及9个村、住房41幢、入住548户、1542人),投资20余万元兴办小区创业基地----“家庭车间”,使失地农民院内就业增收,还能为小区每年创收6万余元。截止目前,彭州市在7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了服装加工“家庭车间”,解决了350余名受灾农民居家就业,熟练工每月能挣1000余元。
  (五)落实各项保障救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
对自愿选择社保安置的失地农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落实,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应保尽保,并按分类救助、分类施保的原则,适当调整和提高补助水平,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实施灾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阿坝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制定了《汶川县因地震灾害失地农民农转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参与。
  实施医疗救助,适当提高救助金额,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开展“助学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困难失地农民家庭给予必要的教育救助,发放教育救助金。北川、平武县对因灾特困家庭子女读书全面享受助学金和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实施“金秋助学”工程,保证失地农户子女不辍学。
  (六)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失地农民收入有增长、生活更美好
  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努力增加失地农民收入。北川县围绕“多经林特、高山蔬菜、畜禽养殖、园林园艺、生态旅游”五大产业,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加快龙头企业的恢复和发展,失地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将其交易模式嫁接移植至北川,投资4.2亿元成立北川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展示、高山农业研发,重点培育以北川为代表的中国高山特色农业品牌,辐射和带动北川20万亩高山农特产品基地和绵阳市100多万亩蔬菜产业化升级。宝兴县硗碛乡夹金组农户,利用特殊气候优势,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发展金针菇种植60余亩,当年生产鲜菇350吨,产值达150余万元;当地群众直接从土地流转中获取土地租金收入达每亩900元,每月务工收入达800元以上。
  阿坝州在建设集中安置点时,从规划设计、风貌塑造等环节入手,有意识地把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点打造为体现民族特色、展现藏羌民俗风貌的旅游观光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映秀镇充分利用、挖掘地震遗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集纪念、感恩、商务、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增收。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正确果敢的指挥下,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努力实现失地农民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三、主要问题
  (一)灾区耕地受损严重,土地资源紧张
  1.耕地质量不高,产出效益低。灾区耕地损毁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新复垦的耕地产出效益低。汉源县正在开发复垦的几宗耕地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土地培肥不足,熟化程度不够,短期内收益难以提高。
  2.耕地数量减少,土地调剂难度大。受灾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可供调剂的耕地资源不多。绵阳、广元市异地集中安置点主要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受灾群众生产用地十分紧张,有的无耕地可调剂。
  3.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土地开发难度大。高山河谷地带后备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开发空间小;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土地开发条件差、成本高。
  4.土地复垦整理任务艰巨,进度有待加快。因宅基地复耕和修建板房临时占地复耕难度大,立项、审查、招投标等报批手续未落实等原因,灾毁土地复垦整理任务尚未全面完成。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落实进度慢
  1.失地农民社保安置工作落实滞后。对于失地农民自愿参加社保的政府补贴部分,地方政府资金筹集难度大,影响了落实进度。都江堰市为落实失地农民新社保政策,政府需补贴资金13亿元,目前仅筹集到位5.1亿元。民族地区、边远贫困灾区政府筹集资金难度更大。
  2.农村社保体系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偏少,远低于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地农民就医无保障的矛盾,但报销项目较少、报销比例较低,与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失地农民就业形势严峻
  1.失地农民就业能力低。绝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年龄偏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北川县安昌镇宛建板房小区农民初中文化369人,占总人数48%;小学文化362 人,占总人数47%;高中文化38人,仅占总人数5%(平武9人除外)。
  2.就业培训整体效果差。政府对就业培训的主导性不强,培训部门多、项目多、资源分散;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低、培训时间短、质量不高。农民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外出就业竞争力不强,稳定就业水平不高。
  3.就业岗位少且不稳定。多数灾区人均耕地资源少,大量劳动力剩余,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完工,区域内务工需求量减少,又将有许多农村劳动力需要重新再就业。
  (四)失地农民增收难度大,生活困难
  1.灾区生产条件差,农民增收致富困难。灾区产业恢复重建带动失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效果发挥还有待时日。尤其是农业恢复重建所需时间长、资金缺口大,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灾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出现因灾返贫现象。阿坝州200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反增至34万余人,其中因灾返贫达22万余人,占64%。
  2.重灾区失地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严重短缺,生活困难。北川县失地农户从灾区出来后,在板房区一住就是2年多,主要依靠政府发给的一些生活必需品、政策给予的户均2.5万元的补助维持生活;该县漩坪乡76户失地农户,户均居住板房14平方米,条件十分简陋,缺乏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一些异地安置的农民,居住地离原承包耕地和林地相对较远,耕作不便。有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尚不完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仍有许多不便。
灾后异地农房重建调地费用标准偏低、灾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和产业恢复重建征占地的补偿标准偏低,也是造成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重要因素。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逐步完成,灾区用工机会减少,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还将进一步凸显。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灾毁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力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按照规划要求,加快灾毁土地复垦整理进度,按时完成任务。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投入力度,提高复垦整理土地质量。将复垦整理出来的耕地优先调剂给失地农民。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相结合,推进灾区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各地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兑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全面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三)进一步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努力做到失地不失业
  政府为主导,整合培训资源,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职责,建立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灾区失地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制定、完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和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继续加强与对口援建单位的联系,不断开辟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建立服务中介组织,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就业援助。
  (四)进一步促进灾区经济发展,帮助失地农民增收致富
  认真用好灾区各项优惠政策,全面加强灾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对当前失地农民的困难,积极开展专项调研,及时发现和努力解决失地农民自身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关注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和农转非失地农民的后续发展和长远生计。
  (五)保持灾区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把解决好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生计作为一项长期的大事来抓、实事来办。继续做好加强指导、联系灾区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灾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带共性的重大问题和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不足,将矛盾和纠纷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当地,确保灾区和谐稳定。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