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获公安部回复:今年起试点城乡户口统一管理
两会前夕,国务院出台通知放开二线城市户籍限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今年也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引起高度关注。
3月8日,网友“中华按蚊”在四川日报网论坛发帖“吐槽”——光喊落户,也不晓得进城后咋生活?看病、读书、养老的问题咋解决?农村土地还保得住不?一些网友认为,现在的人基本都是奔着大城市去的,只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根本不解决问题。还有人担心,二线城市户籍放开后,会不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
就网友关心的问题,记者对话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
思考一:放开的政策吸引力在哪里?
保障滞后 农民不想“农转非”
全国人大代表、资阳市政协副主席宋良华说,资阳市早在去年4月就完全放开了城镇居民落户条件,突破性地提出“非直系亲属挂靠户口”,将准入条件降至 “零门槛”。相关意见出台三个半月,解决了落户城镇人员13870人。
但令她意外的是,非直系亲属投靠落户的只有3.31%,市外迁入并落户城镇的也不足1/4,“零准入”户籍制度改革的吸引力低于预期。原因何在?
深入调研后,宋良华发现,相当大比例的农民认为农村户口政策优惠更多,难以放弃土地利益;担心进城后配套保障制度跟不上,生活负担重;加之县城和中心镇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滞后,导致落户政策吸引力有限。
怎样做,才能吸引更多人口自愿前来落户?宋良华认为:“我们的城市比农村好,农民才会进城;我们的城镇比外地城镇好,外地人口才会来。”当务之急就是,脚踏实地抓好“两化”互动,建设有吸引力的城镇,建设有吸纳力的工业和相关产业。
她建议,各地应抓住新的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的机遇,合理引导区域内失地农民就近城镇化。
思考二:如何让户籍改革可持续?
要尊重农民进城的选择权
泸州市在这方面作出了有力探索。全国人大代表、泸州市副市长马宗慧说,最近两年,泸州建设名酒名园名镇名村示范区,统征农民土地集中打造规范化的白酒原料基地,农民不仅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进入酿酒、包装等工厂和园区务工,或利用成片红高粱景观开设农家乐。同时,该市放宽入户条件,只要有稳定住所、稳定就业达一定时间以上,就能落户城镇,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福利。
这种“进城不离土”的落户方式在当地受到欢迎。对此,马宗慧有三点体会:第一是不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城镇化速度,项目、园区先行,让老百姓有就业,有钱挣;第二是给农民选择权,不为改革而改革,强迫农民成为城里人;第三是落实新落户人员的“市民待遇”。
这一观点赢得了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市长马华的赞同。马华说,户籍制度改革在县级市已较为顺利地推进,但对地级市来说还需更多调研和规划,让政策更好更快地落实。
马华认为,放开户籍限制是统筹城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两化”互动必须解好的一道题,“城镇作为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要漂亮更要繁荣,要引进更要融入;既要考虑综合承载能力,也要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放开不是目的,留人才是关键!”马华说,广元将配套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人留得下、稳得住、可持续。
思考三:大城市如何破解难题?
要让农民“肯出来”“进得去”
此次户政新规中,对副省级城市、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并没有放宽。许多代表认为,实际上,此类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仍有一定空间,因为大量就业和商业机会都聚集在特大中心城市,老百姓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但在“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的今天,大量人口涌向城市,究竟是“资源”还是“包袱”?
成都以实践作出回答。从2009年到2010年,成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户籍政策调整;到今年,成都将实现全域城乡统一户籍,双向流动,农民进城不再需要“以土地换保障”和“以土地换户籍”。
抽掉城乡“挡板”一年来,农村人蜂拥到中心城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不同工作层次、收入条件的农民是有选择性地迁徙,不会都进中心城区,而是梯度式地进场镇、进县城、进中心城区。
葛红林说,成都的重要经验是,要使农民从单纯的“土地人”成为“社会人”,关键点是让农民“肯出来”、“进得去”。“肯出来”就是通过确权颁证、还权赋能和村民自治,使农民从农村出来后,原来的权利等得到充分保障;“进得去”是指通过一系列配套制度实行同城同权,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化,加快缩小城乡群众收入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传敏告诉记者,去年两会上他提出的关于修改户籍管理条例、城乡户口统一管理的建议已获公安部回复,今年起国家将在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试点,逐步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