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表示——
“科技创新首先要解决研发与生产脱节的问题。”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侯蓉建议说,科研项目应更贴近实际,不能只为发表论文,沦为“纸上创新”。在四川代表团小组审议上,侯蓉摆出观点: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科研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不合理,是导致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实力难以提升的最大原因。
“在我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非常薄弱,而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经常偏离实际需求,以致科研投入不断增大,但是实际的转化效果却不理想,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侯蓉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筹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时,中心内部很多人也不太理解。事实证明,在专业和对路的科研支撑下,大熊猫的繁育效果显著提高,繁殖效益是过去的3倍。“包括曾经出现过的采精、精液冷冻难题,大面积流产问题,各方也有很多支持和帮助,但最主要还是靠我们研究中心技术攻关解决的。”
另一方面,科研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不合理、重论文轻实践的现象,在侯蓉看来,也束缚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步伐。
“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发表,误导了科研方向,也造成不少科研人员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侯蓉说,比如对大熊猫排便的规律,研究中心已经连续观察了十多年,现在还在做。“这个研究对大熊猫的繁育和健康很重要,但是在没有足够积累,没有真正的结论之前,是发不了有分量的论文的。要靠论文发表的数量来评职称的科研工作者,自然也不会选择这种课题。”而很多已经发表的论文,则并未考虑实际应用问题,“都是拿了经费,发了文章就完事。”
侯蓉建议,要多在企事业单位设立研究中心,“弥补科研与生产之间鸿沟,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毕竟,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发表论文或者争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