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年制学校人声鼎沸。通过电脑公开摇号,1063户家庭中签“山水生态居住区”,即将成为重生场镇的首批入住者。此次摇号分房,标志着龙门山场镇重建全面完成。
摇号分房 确保公平
上午8时许,学校已排起长队,大家凭证入场。多数居民从龙门山旧场镇板房区涌来。“老邻居”见面,既有叙旧的兴奋,也有住新房的期待。
“怎么分房,群众说了算。”彭州市副市长谢芝华说,通过征求群众意见,这次分房采用了都江堰等城镇分房程序。
在公证员、监督员及现场群众的注视下,从备选的35人中随机抽出5名抽签志愿者。志愿者按下鼠标,随着户主身份证号与房源号在屏幕上滚动,随机形成5套分配方案,数据现场刻录、现场打印。
分房程序设计者、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冷忠建博士介绍,该程序具有随机性、可追溯性的特点,每户被抽中的概率均等,“最后,要从5套方案中抓阄随机选出最终那套。”
而抓阄者,就是随机抽出的志愿者舒涛。他要从5个黄色乒乓球中,抓出一个,方案就封存在球内。
随着现场齐声倒数,舒涛剖开乒乓球,白纸上赫然印着:一号方案。
此前,龙门山镇已抓阄分配了40套廉租房,征集、抓阄出了12套补差稍高的二楼大阳台房源,以及稍远离场镇的60套住房。
腾笼换鸟 破解难题
龙门山场镇一些生活困难群众,除国家户均2.5万元的补助外,基本拿不出积蓄建房,希望以房换房。但震后旧场镇修建了大量板房,用以安置本地居民和破产企业职工,地形狭窄的龙门山镇面临无地重建、资金缺乏等难题。
“腾笼换鸟”的思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白水河畔,集中修建居民住宅,受灾群众整体迁移至此后,再把老场镇原址整体置换出来打造“旅游商贸服务区”,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以老场镇开发收益来解决重建资金不足的问题。
2009年3月,“山水生态居住区”规划方案通过,2009年5月完成招投标,6月18日奠基开工。整个小区共计投入3.2亿元。其中,灾后重建政策补助资金、群众建房补差资金约7000万元,争取到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示范镇风貌改造等各种政策支持近1.2亿元。
缺口的1.3亿元,由彭州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筹措,通过统一安置后置换出的场镇土地,用旅游配套开发收益予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