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北川新县城游人如织,在寓意“新生”的地震纪念碑前,全国各地来到北川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在此处驻足、留影。北川是灾后重建中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自2009年6月8日破土动工以来,3万多名山东援建人员在此日夜奋战,2010年9月25日,山东援建项目全部竣工,新县城整体移交。如今,北川老县城居民陆续搬进了新县城,曾经满目疮痍的悲情伤城,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川新县城的今天,只是灾后重建这场声势浩大、汇集全中国力量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从2008年开始,18个兄弟省市和港澳同胞手足患难与共,20万援建大军两年多来的共克时肩,处处彰显中国力量……
“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向前进。”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表示,“兄弟省市的无私支援、无疆大爱,四川人民真诚感谢,灾区人民永远铭记。”
举全国之力,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震后的四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2008年6月18日,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震后4个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中国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中国,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
山东的亲人来了,他们冒着余震和滑坡赶到北川的大山深处,举全省之力支援羌乡重建,他们说:“把北川当做山东的一个县来建!”
广东的亲人来了,背负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他们郑重承诺,对口支援任务的决心不变、目标不变、力度不减。
江苏的亲人来了,在绵竹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在对口援建任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再次支援5000万元,支持灾后重建。
辽宁的亲人来了,从凉爽的北国来到湿热高温的安县灾区,他们吃住在工棚,扎根在工地,他们说,从今以后,安县就是辽宁第一县!
……
举全国之力,废墟上重建家园。2年多时间过去了,党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伟大决策,在广袤的四川灾区大地上开花结果。
截止到2010年8月,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对口支援项目3645个,已建成3183个;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77.99亿元,到位对口支援资金684.24亿元。18个对口援建省市之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内蒙古、海南等省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截至去年8月底,港澳已确定援助项目295个,资金总额130.41亿元,已累计开工191个项目,其中7个项目已完工。内蒙古、海南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13个,对口支援资金4.5亿元,开工项目13个,完工6个。
这一串枯燥的数字背后,凝聚着每个援建者的热情,更温暖着每一位受灾群众的心。
奇迹,发生在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快,太快了!”看着在废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崭新的学校,灾区群众念叨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2008年6月22日,地震过后仅仅40天,山东省淄博市对口援建的北川黄江板房学校投入使用;2009年5月9日,黄江学校全新的综合教学楼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震后北川第一个正式投入使用的新校园,也是当地投入使用的第一个灾后重建公共建筑。
2009年1月15日,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第一个竣工的项目——土桥小学竣工。
2009年7月28日,由河北省保定市对口援建的平武县响岩镇清水小学提前1个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9年8月13日,由福建省对口援建的彭州9所学校提前全部竣工……
截至去年8月底,由18个对口援建省市负责建设的学校已经基本全部投入使用。数以百万计的孩子,在大地震过后的两年内,全部搬进了崭新的永久性校园。
而援建者们关心的不仅要快,更要安全,要把学校建的“如碉堡般坚固”。
在北川县擂鼓镇,新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连成一片,这些学校建筑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框架结构、整体浇灌,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新建的汶川一中同样9级设防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用了28根直径36毫米的螺纹钢筋,按常规,这样的柱子能建20多层的楼房,但在这里只建3层。“重建规划优先安排学校重建,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这成了每一个援建省市的指导理念。
重建,就是要让灾区群众满意
崭新的广青公路全长78.33余公里,这条震后由北京援建的公路被誉为“什邡人民的生命线”,其中成绵高速至洛水镇段,更是直接将什邡市师古、湔氐、洛水、八角、蓥华、红白6个重灾镇与外界连接起来,这些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时,都曾因为交通不便,或多或少影响到救援工作的开展。为了打通这条重要的通道,北京市总共投资18亿元,经过近两年的奋斗,广青公路全线通车。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在2010年7月前打通的蒲(江)虹(口)路和飞虹路 (高原-观凤沟-庙坝的旅游内环线),不仅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为去年抗击特大泥石流灾害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20多个孩子修一所小学校,为20多户村民建一座小桥,为100多人的小村子建造一条小路,为10多个老人建造一个微型养老院,浙江省援建青川县的理念代表了不少援建省市的心声——重建,就是要为民重建,就是要让灾区群众满意。
据悉,在援建过程中,各援建省市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群众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智力支持、就业援助等六大工程上,而群众最急需的群众安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更是援建工作的重点方向。 四川省发改委对口支援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表明:18个对口支援省市已经确定对口支援项目中,仅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项就高达2000多个,占总数近70%。
如今在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不仅要“输血”,更要学会“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浙江人说:“不能让受灾群众住上新房吃红苕”,于是投资2亿元,从广元市经济开发区租用2000多亩土地,建起“川浙合作产业园”。江苏人说:“要留下一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于是带来高效农业,绵竹市的草莓亩产量2000公斤,每亩收入增长20倍。各援建省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灾区群众描绘着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
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来了,先进的技术来了,各种人才队伍来了。
援建期间“患难之交”的信任,使对口援建省市政府更加看好四川的发展,他们纷纷组织本地企业出现在西博会上。山东翔龙集团在第十届西博会上与雷波县签订8.6亿元的磷复肥生产项目,随后又注资5亿元,使磷复肥产能达到100万吨。去年9月13日,四川与江苏签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物质支持与智力支持相结合,援建省市对灾区的支援实现了制度性的创新,两年来的相濡以沫,生成无法割舍的“四川情怀”。
援建背后,是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崔学选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北川新县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规划展示厅里,北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