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法治助力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时间 2025-07-03 来源 人民权力报
[ 字号大小:]
  法治助推,四川跑出文旅深度融合加速度。
  6月20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分别到成都市和资阳市,以推动文旅融合为主题,对“传媒+文旅”“文旅+百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发展新格局的相关举措和成效开展调研。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仅仅两天后,省人大常委会就积极行动起来,以高质量的履职深入贯彻全会精神,迅速推动省委文旅融合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和“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称,“文宗自古出巴蜀”的说法也广为流传。灿烂的文化和巴蜀大地融合共生,全国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文旅资源交相辉映,三苏祠、翠云廊、三星堆、大熊猫、九寨沟、都江堰、峨眉山……众多文旅品牌享誉世界。据悉,去年全省国内游客接待量达到11亿人次以上,国内游客总花费近2万亿元。纵观全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四川得天独厚!
  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文化旅游资源赞誉有加,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赋予四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大任务,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四川牢记嘱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点题式”重大任务,省委研究部署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精心谋划、统筹布局,推动形成以巴蜀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文旅产品体系,向着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迈出坚实步伐,推动文旅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筑牢文旅融合发展法治根基

  本届省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委决策部署,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紧紧围绕省委决策部署,聚焦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加强文旅方面法治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守正创新开展文化旅游领域立法,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专题调研、代表视察等多种监督形式促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新时代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在文化领域首次开展省际协同立法,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制定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并通过制作专刊、拍摄中英双语宣传片等方式,推动条例实施和川剧保护宣传,助力这一承载着川渝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艺术瑰宝绽放光彩。”今年1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雁飞在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提到。全国人大对川剧协同立法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开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的先河,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协同立法经验,具有较好的先行示范作用”。条例已于2024年9月1日起在两省市同步施行,受到川渝群众特别是川剧从业者、爱好者的普遍赞誉。
  川菜是四川又一亮丽的文化名片,“弘扬川菜文化”是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风味特色享誉全球。条例就进一步擦亮这一金字招牌,弘扬四川特色饮食文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强川菜文化发掘、开展川菜文化理论研究、建立川菜文化资源数据库、支持符合条件的川菜申遗、支持媒体宣传川菜文化、鼓励影视剧等文化产品融入川菜元素、鼓励公共场所为川菜文化宣传提供便利等,都是条例的“亮点”。
  按照省委全会精神,我省要做靓“名品”,擦亮川菜金字招牌,做优川酒、川茶、川果、川竹、川药等特色产品,培育“烟火里·慢生活”休闲文旅品牌。川剧、川菜、川茶等名扬四海的四川绚丽多姿的特色文化在法治推动下奇妙地结合起来,将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来到四川,切身感受这里独特的山川之壮美、文化之丰厚,文旅融合发展必将释放出更大动能。
  今年5月,我省又一项地方立法首开国内立法先河——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四川是古籍大省,藏量丰富、种类众多,国家珍贵古籍数量居全国前列,我省在全国首创,立法专门规范古籍保护利用。另外,新修订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于2024年7月施行,条例具有注重打造特色阅读网点、强调丰富数字资源服务、推动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等三大特色亮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由“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上述两个条例,再结合已经发布实施9年的《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书香天府·全民阅读”的良好学习氛围已蔚然成风,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有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省人大常委会对我省旅游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发展眼光前瞻独到,通过对旅游条例的修订,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2023年7月25日修订通过《四川省旅游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订对旅游规划、资源保护、旅游促进与发展、旅游安全及规范与监督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特别强调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鼓励并支持创新业态凸显巴蜀文化,三星堆新馆、红色旅游、康养研学等多业态融合,加强川渝旅游合作等形成诸多修法亮点。
  省人大常委会历来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为立法修法的重要内容,除上述法规外,我省现有文旅类地方性法规还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它们一起构筑起了保障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的法治根基。
  法规制定修订实施后,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省人大常委会统筹用好听取专项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专题调研等法定监督方式,以强有力的依法监督为文旅融合保驾护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去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省人大常委会协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常委会领导带队赴内江、阿坝开展执法检查,委托成都等6个市(州)人大常委会开展自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圆满完成受委托的执法检查任务,其间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各地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际,强调要用法治之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了两地政府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的报告,先后两次协同开展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调研,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人大常委会还围绕川剧保护传承、古籍保护利用、“四渡赤水”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开展专题调研,助推成果转化。
  今年6月12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到成都市,重点督办省人大代表万琳提出的《关于推动影视剧“立项备案、成片审查”下沉园区服务,助推成都影视城建设“西部影视时尚之都”的建议》办理情况,明确要以办理代表建议为契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聚焦“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出品牌”,进一步优化服务、完善配套、营造环境,聚集更多影视企业,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圈,推动我省影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去年全国人代会上,四川代表团还提出了关于深入挖掘、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的建议,希望加大对四川红色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让红色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贯彻落实省委全会部署要求,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强伟人将帅故里、革命烈士和历史名人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推动红色旅游。
  
法治引领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推进

  发展的号角催人奋进,人大肩负重任使命光荣。
  省人大常委会将准确把握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在立法保障、监督支持、代表作用发挥等方面扛牢责任担当,精准发力,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迅速将省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人大各项工作中,助力推动四川由文旅大省加快向文旅强省转变。
  不断优化法治供给。聚焦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扎实开展立法调研,加快推进古籍保护利用、古蜀道保护、石窟寺保护和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立法修法工作。加强对文旅融合领域前瞻性、引领性立法项目研究,以高质量立法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切实提升监督质效。加大对旅游条例、世界遗产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通过精准监督、有效监督,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组织引导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桥梁纽带作用,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文旅市场主体等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进一步完善办理机制,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办理实效。同时,深入开展视察调研,广泛听取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对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加强同文旅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贡献代表智慧和力量。
  当前,加快四川文旅融合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省人大常委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奋力冲刺,以高质量履职为“天府之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擦亮“锦绣天府·安逸四川”这个具有鲜明四川特色的文旅品牌交出更加优异的人大答卷。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