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3万多苍溪优秀儿女参加红军。红军在苍溪留下了许多革命文物,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件珍贵的“钱衣裳”——用苏区流通的布币做成的衣裳。这件用40张面额“叁串”的布币缝缀而成的“钱衣裳”,不仅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在苍溪地区活动的重要文物,更诉说着红军战士和苍溪百姓间一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好的兵啊!”
80多年前,苍溪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苛捐杂税,兵匪一家,民不聊生。家住苍溪文昌宫的张权氏同当地百姓一样,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孤苦伶仃的张权氏无依无靠,守着破茅屋,几次想悬梁自尽。
霹雳一声震天响。红军来了!红军来了!好消息在苍溪县传开了。百姓跑到十里外去迎接身上穿着灰军装、军帽上缀着红五星的“神兵”。当时,有一个班的红军战士住在张权氏家中。战士们了解了张权氏的苦难经历后,把她当成亲人,帮其修房、挑水、种菜、收割庄稼。张权氏逢人便说:“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好的兵啊!”到了晚上,张权氏同红军战士围坐在火堆旁,拉家常、诉苦情、学唱红军歌。她还借着火光,给战士们补衣服、纳鞋底,军民感情亲密无间。
后来,红军完成了在苍溪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武装、唤醒民众的任务,奉命转移,北上抗日。听说红军要走了,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依依不舍地挥泪送别红军战士。张权氏更是把住在自家的红军战士一直送到5里外的权家寨。分别时,战士们紧握着张权氏的手,张权氏看看这个战士的脸,又摸摸那个战士的头,止不住泪如泉涌,舍不得让他们走。送别红军战士后,张权氏返回家中,只见一叠崭新的布币摆在小方桌上。张权氏捧起布币,知道这一定是红军战士留下的。她想起前几天,一位姓王的红军班长曾提出要付给她粮草钱,当作这些日子住在她家的报酬,当时她没有收下。万万没有想到,红军战士临行时悄悄把这些钱放在小方桌上。张权氏泪眼模糊,激动地看着这一张张布币,仿佛又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和蔼可亲的面庞……红军部队不愧是人民子弟兵,指战员们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和纪律,深深地感动了张权氏。她想,这些布币是红军战士对百姓的一片真情,要永久珍藏在身边,等待红军回到苍溪。
40张布币缝缀“钱衣裳” 16载守护军民鱼水情
红军走后,反动军阀、土豪劣绅又回来了,并向百姓反攻倒算,匪兵们张牙舞爪地勒令收缴百姓家中留存的红军物品。张权氏把红军留下的这40张布币视为珍宝、爱如生命,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她担心布币被匪兵收缴,便想出了用布币缝成衣裳的办法。张权氏怕白天缝制被匪兵发现,便在晚上借着月光,把40张布币一张张摆在一起,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她一连熬了几个夜晚,才把这些布币缝成一件夹衣。
由40张布币缝缀而成的“钱衣裳”
没过多久,匪兵又来到张权氏家中,向其索要红军留下的物品,还把她吊在树上威逼拷打。匪兵见张权氏誓死也不交出红军留下的物品,便将她关了起来。几天后,匪兵才把张权氏放走。全身是伤的张权氏回到家,疼痛难忍的时候,她想到了用布币缝缀而成的“钱衣裳”。张权氏深深地热爱红军、怀念红军。红军用过的每件东西,她都看成是“神物”,看到它们,就像又看到了爱百姓、帮穷人的红军战士。寒来暑往,日升月落,这件“钱衣裳”带给张权氏无穷无尽的温暖和生活的勇气。她一年四季都贴身穿着这件“钱衣裳”。
1949年,苍溪解放,人民迎来了新生活。年近古稀的张权氏尝到了当家做主人的滋味。她衷心拥护人民政权,也十分怀念红军战士。她仔细端详着印有铁锤、镰刀、五星和拳头图案的“钱衣裳”,想想自己这些年为珍藏“钱衣裳”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再想想当年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了建立苍溪苏维埃政权,抛头颅、洒热血的往事,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后来,张权氏捧着这件珍藏了16年的“钱衣裳”,走了10多里山路,来到苍溪县人民政府,请求政府替她把这些钱还给当年的红军战士。工作人员告诉张权氏,当年的红军战士有的长眠在长征路上,有的倒在了抗日战场,有的在解放战争中牺牲,有的在其他地方为建设祖国做贡献,不可能找到他们了。张权氏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后,心中不免有一丝惆怅。张权氏说:“既然找不到布币的主人,我就把这件‘钱衣裳’献给政府。”从此,这件记录红军战士与苍溪乡亲鱼水情深的“钱衣裳”被保存在苍溪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