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党史映初心 奋斗新征程 > 红色课堂

【百年风华 · 党史回眸】治学之路在富民

时间 2021-05-26 来源 《鉴赏大党百年风云》
[ 字号大小:]

  在80岁生日宴会上,有人问费孝通一生中干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他以诗明志:“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费孝通的治学之路,可用他的一句话来表达:“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盛开着芬芳的玫瑰。”

  理论源于实践,用以指导实践。1982年,费孝通在《脚勤》一文中写道:“无论搞自然科学的,还是搞社会科学的,都要深入实际,这样,才能使理论真正对社会有用!”他1930年就投身社会学研究,1935年与新婚妻子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査,误踏虎阱,腰腿受伤,妻子在寻人救援途中,不幸溺水身亡。疗伤期间,他整理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

  在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费孝通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民强国。1949年初,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一”口号,应邀赴西柏坡共商建国大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亲切接见。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与党亲密合作的光辉一生。

  “行为因,论为果。”费孝通的脚勤所得回报极为丰厚,脚上功夫均集中在脑中得以汇集与升华。他一生走过的路,可表达为:江村经济——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他一生的思想路径,则可表达为:江村经济——行行重行行——文化自觉——天下大同。行动与思想之间,常常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费孝通提出的乡村工业发展、差序格局、小城镇理论、文化自觉思想,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法;后来总结提炼的“苏南模式”,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提法,均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所有这些,他都是在汽车上、马路边、农户家中酝酿和逐步成形的,都是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思想结晶。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费孝通每年有1/3时间都在路途中。2001年,费孝通已是91岁高龄,但他的足迹依然遍及上海、深圳、沈阳等10多个省市,历时180多天。

  “我这一生一直在写文章。”回想费孝通留下的550万字的15卷文集,已经并正在影响无数人的生活和学问。《江村经济》等名著,真可谓文思泉涌,滔滔大观。“走一趟,写一篇”,脚勤的费孝通每年冬季稍微放慢脚步,把脑勤的成果通过双手呈现出来。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他更是“狂来笔力如牛弩”,写作达300多万字。除了学术著作,费孝通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诗歌。

  文为心声,读其文,闻其声而识其人矣。在脚勤和手勤的基础上,费孝通勤于向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表达。1957年,他写就《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提出建议。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他更是为国为民大声疾呼,善于向国家建言献策。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