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省城市国际化发展、夯实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建议)
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是省委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省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多点多极发展,亟需确定未来城市定位与新型城市化品质,亟需解决次核城市自身经济势能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亟需突破内陆城市开放必然滞后的惯性认识。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城市国际化,既是把握城市群中心城市由区域化到国际化的成长规律、提前谋划我省四大城市群建设的需要,也是顺应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科学、有序、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是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内在需要,也是强“点”树“极”的关键突破口之一。四川省人大外侨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多次组织重大问题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省城市国际化发展,夯实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四川省人大外侨委组织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的专家对我省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下科学、有序、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城市国际化是多点多极战略的重要支撑
今后几年是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实现追赶跨越、全域协调、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以多点多极支撑为总揽,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路径,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发展战略,形成“首位提升、次级突破、基础夯实”的梯度发展格局。
(一)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是一种新型城市化战略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抓住了我省现阶段发展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是由重大项目投资、重要市场机遇、重点创新创意触发,生成一些促进资本形成能力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增长点,并进一步从中形成多个具有乘数效应、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的增长极。形成增长点、增长极的过程总是以城市发展为依托,伴随城市经济的崛起,相应形成中心都市、次核城市、重点城镇的城市能级体系。因此,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不仅是一种新型工业化战略,更是一种新型城市化战略。
(二)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多点多极支撑、经济翻番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2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工业化率52.8%,正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迈进。经我们测算,在这一阶段大型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的边际拉动效率在持续下降。要突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0至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到2017年我省主要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只有紧紧把握“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这一下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完善高端要素配置与财富聚集的城市综合功能,培育贯通国际前沿与本地高端的城市消费市场,提升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的城市配套能力,构建以技术创新联盟为主导的城市创新体系,才能保障我省经济提位升级、阶段跨越。
(三)城市国际化是我省次级突破的重要抓手和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新主题、新趋势
我省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多点多极发展,亟需确定未来城市定位与新型城市化品质,亟需解决次核城市自身经济势能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亟需突破内陆城市开放必然滞后的惯性认识。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城市国际化,既是把握城市群中心城市由区域化到国际化的成长规律、提前谋划我省四大城市群建设的需要,也是顺应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新趋势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各省(区)多点多极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特征。不仅广州、南京、武汉、杭州、西安、成都、南宁等各省首位城市为竞争国内外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和总部经济资源而大力建设国际城市,佛山、湛江、无锡、泰州、盐城、牡丹江等省内二三梯队城市也为加快产业升级、主导区域产业链而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喀什、伊犁、二连浩特、满洲里、东兴、临沧等西部沿边开放城市也已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可见,无论是突破我省次级城市发展瓶颈,还是放眼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城市国际化都是大势所趋。
(四)以一种新型资源配置方式看待城市国际化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城市国际化,一是转变“一城独大”的资源配置方式,让我省主要城市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市场竞争、城市等级位序竞争,形成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多极共兴的生动局面;二是推动我省主要城市以国际视野,主动获取国内外高端资源,提升经济能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次级突破。
目前,我省推进城市国际化具备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提出“向西开放”战略,为我省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拓展了国际空间,使我省主要城市由内陆城市向面向国际建设现代产业基地的开放城市转变。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大量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向新兴国家、新兴地区扩散转移,深入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进程。三是近年来我省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引才工程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城市国际化提供了基础支持。
二、多点多极战略下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首位城市加快国际化进程,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实现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全面开放,在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国际化高端产业集群、加大国际化城市营销等众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城市,生产总值增长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140亿元,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资。2012年,成都实现进出口总额474亿美元,增长了25.1%,其中出口总额304亿美元,增长32.4%,增幅为全国副省级城市榜首。
成都围绕IT、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等产业打造国际化高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包括英特尔、戴尔、IBM、西门子、飞利浦等在内的238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成都成为世界级IT产业基地、中国软件名城。此外,德国大众、韩国现代、沃尔沃等汽车企业和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成都。
成都通过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等国家级、世界级的重大会展活动,加大国际化城市营销力度,提高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目前,成都受邀加入世界顶级展会组织ICCA,将成为继北京、杭州、深圳、上海之后,第五个中国会员城市。
(二)二级城市挖掘国际化潜力,具备了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以绵阳、德阳、眉山、自贡、泸州、广安、攀枝花、西昌等为代表的二级城市,结合当地产业、资源、文化等独特的优势,深入挖掘国际化潜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品牌效应,具备了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依托重点企业,以支柱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支持外向型优势企业通过新设、参股、并购等方式到境外设立公司,拓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海外市场,扩大境外投资规模。例如,绵阳与1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关系,出口产品涵盖20个大类,1400多个品种;德阳出口市场扩大到13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企业18家;自贡有66家企业的产品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泸州有涉外企业150余家,与9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关系。
立足全球视野,把本地占据行业高端,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国际化高端产业集群。如德阳以打造“世界新能源重装产业中心”为目标、攀枝花以建成世界级“钒钛之都”为目标,围绕已有的高端产业资源,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
结合独特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优势,形成城市旅游品牌,为加大城市国际营销、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条件。德阳以三星堆遗址打造“古蜀文化旅游名城”、广安借助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游击队基地等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自贡享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等城市品牌、西昌利用安宁河流域的阳光生态资源成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这些城市品牌在国内、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
三、多点多极战略下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认识不足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并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等领域不断扩大辐射力与影响力的国际化过程。目前,我省不少市(州)对城市国际化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和认识,把城市国际化简单等同于外事活动或者招商引资或者对外贸易,没有意识到城市国际化是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战略取向,是强“点”树“极”的关键突破口,缺乏对城市国际化的总体把握,没有从城市自身优势中挖掘出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潜力。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突破
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度与广度。首位城市成都尚未形成通江达海的快速路网,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较为滞后,国际直飞航线数量不多。虽然四大城市群将逐步启动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但有条件的市(州)在推进城市国际化过程中,尤其在产业发展方面仍然大大受制于交通瓶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次级突破的力度,削弱增长极的带动效应。例如,自贡是全省重要的重装制造业产业基地,在川南城市群的产业体系中居重要地位,但大件运输问题一直是制约自贡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虽启动了自贡至宜宾的大件公路项目,但迟迟未动工。
(三)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有待加强
园区是产业集聚、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联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纽带。我省不少工业园区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园区产业承载力和聚集力不强。一是园区大多是边发展边规划,边建设边规范,并且为了吸引企业入驻而不断降低门槛,园区内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企业混杂,几乎没有产业联动,产业集群流于形式。二是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率低,一方面随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土地存量不能满足项目落户要求,出现“项目等地,排队入园”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土地闲置,有的入园企业长期“圈而不建,建而不用”,浪费土地资源。三是园区相配套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落后,建设水平不高,商贸餐饮、娱乐休闲、物流配套、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不明显,无法满足企业进区需要,从而使得园区落户企业数量少,园区发展的后劲不足。
(四)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我省主要市(州)现代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偏高,物流效率低下,难以吸引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外向型企业。大多数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小、散、差”问题突出,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形成,不能满足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和物流一体化的总体发展需要。
四、多点多极战略下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将城市国际化布局纳入四大城市群规划
四大城市群规划是落实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重要抓手,是重塑我省经济地理、构建未来城市形态、形成长久竞争力的关键决策,必须统筹现实基础、竞争趋势和国际视野,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可持续的规划和建设原则。以邻接我省的云南省为例,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方案中,云南始终坚持国际化发展,将着力构建六大城市群、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对内形成三条经济走廊。建议将城市国际化布局纳入我省四大城市群规划,在完善城市群内部等级次序和分工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城市群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
按照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下四大城市群发展时序,构建我省城市国际化的总体格局。一是首位提升,以成都为主体,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到205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大都市区。二是重点推进,按照四川向东、向南开放战略,壮大川南城市群,特别是加快发展沿江(长江)沿边(重庆)城市带,构建我省最具活力的“边界经济带”。三是特色彰显,依托我省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重要自然资源,将雅安、攀枝花、凉山西昌、阿坝九寨沟等建成国际知名的功能型城市。
(二)加强交通、人才、制度三大基础工程建设
优化城市国际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突破长期制约我省城市发展的交通、人才、制度三大瓶颈。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推进成都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城乡形态等五个转型升级,着力加强次级城市交通枢纽、人才平台、制度环境建设。
一是建设与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相配套的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提升成都区域性、国际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成都第二机场建设和国际航班开通,完善城际铁路、中长途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长途、城市公交等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地铁等市域交通逐步向德阳等周边城市延伸。大力培育川南、川东北、攀西三大城市群次级交通枢纽,着力解决运输方式单一、运力紧张、运输成本偏高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三大城市群内部路网体系,加强泸州、宜宾、广安、攀枝花等出川航道、通道建设,支持大件路、物流港等生产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群内组团发展、群际轨道连接、群外通江达海的交通格局。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智力转化力度。重点支持次级城市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依托绵阳科技城、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等项目,引导激励更多科技创新型人才、城市管理型人才、国际商务型人才向次级城市集聚,大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国际金融、国际财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提升城市人文制度环境。加大法治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市民素质,形成规范有序的城市秩序。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明确牵头责任部门,优化证照办理、项目审批、外企贷款等方面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多地加入国际化元素。
(三)增强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能力
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在城市,城市的增长极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国际化竞争力水平代表了城市的国际化竞争力水平。现代服务业本质上是对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等流量经济的创造与管理,是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依托,是城市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增强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能力,一是要利用好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等的政策资源和创新机制,在增长极培育、城市国际化上率先突破。二是支持泸州港、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支持德阳建设综合保税区,支持有条件的次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端产业平台。三是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建设一批物流产业化基地和智能物流网络,大力引进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增强生产配送、货物吞吐能力,使越来越多的我省优势产品“走出去”。
(四)以城市外交拓展国际空间
城市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外交日益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外交服从并服务于总体外交,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通过开展务实合作为城市的发展服务。经验表明,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等重大涉外活动上,城市外交发挥了会议组织、民间交流、经贸往来、形象展示、文化传播等积极作用,有助于在友好互信的基础上建立深入长久的城市间经贸关系。
发展城市外交,一是要将城市外交能力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高度重视其在理念推广、价值沟通上的基础性作用,避免在对外经贸往来中由价值观差异引起的“只谈利益、不讲感情”的误解,提高招商引资、对外投资等经济活动的成效。二是加强城市外交的综合协调,成立处理城市涉外联系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各部门在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项目合作、文化传播、人才技术交流、外事管理等各方面涉外政策,传播鲜明统一的城市形象。三是进一步将城市外交融入经济工作主线,服务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领先发展的国外城市或优势互补的国外城市开展城市外交,统筹推进民间交流、官方互访、友城建设、项目合作。四是充分利用好国际友好城市平台,成都已获准加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下一步要推动我省更多的城市进入各种国际化城市“俱乐部”,分享国际平台资源,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五)以机制创新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
一是加大城市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法规研究,清理城市国际化中陈旧过时、相互冲突的法规条文。
二是加强全方位的城市外交平台建设,由省人大外侨委、省外办牵头指导,会同省商务厅、省工商联、省友协等部门,主动、协同对外开展政府间、企业间、民间外交,构建“官方互动、民间交流、项目对接”的城市外交网络,建立对外交流的项目信息平台,支持各市(州)开展健康有序的涉外活动。
三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除外贸、实际利用外资外,将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指标,整体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
四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由相关单位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省人大外侨委、省外办提供涉外咨询,服务决策。全面负责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重大事项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和优化环境中遇到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