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黄龙溪,雾里的乡愁

时间 2017-08-18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夜宿黄龙溪。古镇的夜晚极静,街头灯火阑珊人迹寥寥。不远处的廊桥被橘黄的灯光剪裁得格外立体,牌楼巍峨,翘檐若翼,桥身如虹静卧江波。桥下江水寂寂,却又浩浩荡荡滋润古镇的呼吸。

  一夜酣然,恬睡无梦。喔——喔——喔——,阵阵雄鸡的晨鸣恍惚自千年前铿锵而来,高亢激越,此起彼伏。推开细格雕花木窗,白蒙蒙的晨雾瞬时欢天喜地涌进房间。浸凉,湿润,飞旋轻盈,裹挟着山野草木蓬勃的清新,还有一股淡淡的炊烟味。这是童年的味道,更有几分故乡的味道。羞愧的是,这样的乡村晨景已多年未曾亲近了。

  清晨的古镇依然极静。铺天盖地的浓雾让远处的村舍不得见,脚下的道路也隐约,至于不远处的廊桥,则悬浮而立仅见轮廓,缥缈若仙宫。水泥街道,青石巷弄,高大牌坊,幽深庭院,都浸在一片湿漉漉的意境中,似乎是满世界拧也拧不干的乡愁,离你那么近,却始终看不清。都怪这雾。又喜这雾。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马蹄声穿过浓雾渐次而来,在三五驭手的牵引下又嘀嗒嘀嗒隐于雾中。稠密的雾气遮盖了一切,似乎他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雾中的真龙街是一部黑白的无声电影。你一步一步地走,它就一帧一帧地放,浓浓的雾隐去了首尾,只将眼前景物播放给你看。你若耍滑偷懒,那影片中的乡韵便与你无缘。

  自西寨门一泻而下的溪流穿街而过,翻腾踊跃向东而去。溪中,有水车、石磨、石板桥、青苔条石;岸边,有垂柳、古槐、老榕树、异卉奇花;道旁店铺鳞次,随地形错落起伏,有朴拙的匾额、工整的楹联、乌黑的门板、雕花的窗棂、朱漆古雅的美人靠、无风低垂的蓝布幡……

  清静的古街上,这些图画不需要注释,不需要配音,只是一帧一帧地播放,是不是就会让你想起童年,想起故乡?

  穿过西寨门,龙潭广场以西,长约里许的皇金路在雾气中隐约伸展。据说,这里曾是昔日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处。

  青砖铺成的道路略显狭窄,两旁是一截一截残破的矮墙。或夯土而成,或青砖抹灰,与一扇扇木门柴扉一道护卫着墙后的寻常人家。张家小厨,李家面馆,或是王家汤圆,门楣下悬挂的火红辣椒,金黄玉米,和一对对亮丽的大红灯笼,将眼前的雾映染上几分艳丽、迷离。墙后的古榕伸展着枝叶,即使初冬也蓬勃葱郁,还有墙角数盆花草,无人注目也自幽香。

  千年前的晨雾中,那些行走古道的贩夫走卒,是否就在这残墙后的食铺里打尖歇足,仰首畅饮大碗茶?那遮蔽了险途的浓雾中,是否有清脆马铃“叮当——叮当——”鸣响?

  小路尽头,老龙门轩昂而立,似乎要阻挡你寻幽的步伐。的确不能再往外走了,出去就是水泥大道和如织车流,会坏了你刚刚酝酿而成的乡韵心境。

  河谷地带的雾愈发浓郁。除了眼前那座雄伟的关楼,身边巨型条石砌成的码头,放眼四顾白茫茫朦胧一片。

  据《仁寿县志》记载,这里原有赤水、锦江两条大河。“溪水褐,江水清”,两江交汇如“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这便是“黄龙溪”之名的由来。水路的畅达让古镇成为成都平原上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鼎盛时,陆有茶马古道,水有江河通衢,黄龙溪因之驰名巴蜀。但眼前的浓雾让江水遁形,“黄龙”无影,只有那坚实的寨门码头还在展现着曾经有过的繁华富庶。

  1700年前,这里是木制的栅栏;300年前,这里筑起了红砂石基的寨门,条石拱卷的门洞;今天,东寨门上耸起了青瓦塑脊、飞檐翘角的巍巍关楼,威风凛凛镇守着这“千年水码头”。如果可以选择,你更喜欢哪个年代的哪一种寨门呢?是原始古朴,还是现代雄伟?

  茫茫白雾不仅能模糊时空之距离,更能让人眼清,心净,想得更远。远到数百里外那片同样两江簇拥的乡土,闸坝截江而起的平湖三百里。在冬天,湖面也常有这样漫天漫地的浓雾,把整座城市悬浮成海市蜃楼,缥缈美丽得不太真实。但你知道它就真实地静立在不远处,这种视觉引发的心理误差往往会让你有一种莫名的心悸。

  同一样的雾,让天涯成咫尺,乡情萦绕不去。黄龙溪的雾,走进去容易,走出来难。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