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愿你打开这本真实的书——谈马平的散文集《我的语文》

时间 2017-08-25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我的语文》一共收散文四篇,分别是《婆婆》《晒场》《放牛场》和《我的语文》。马平之所以将这本散文集定名《我的语文》,据说是缘于别人的一个说法:一个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这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当然是金科玉律。不过,据我的理解,作者将这本散文集最终定名为《我的语文》,恐不仅于此。
  语文,单看字面上,“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我的语文”则是“我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而《我的语文》记叙的正是“我”自己在乡间成长的故事以及关于“婆婆”及家人的言行与思念,以之为书名,看似有些理性,好像削弱了文学的形象性,殊不知,这恰恰寄寓着作者对自己的亲人、故乡以及逝去的乡愁那份浓浓的回味与思恋,那份对自己在特定历史年代中坚毅成长的感怀与真诚回望。
  这份真缘于他对亲人的真挚牵挂与漫卷诗情。婆婆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年长的祖辈,她普通却充满温暖的一生如同一座丰碑镌刻在“我”的心头,虽然“我”在她生前未能为她写下只言片语,但内心的冲动却从未停止过。当婆婆去世20年后,这份按捺不住的牵挂终于不可遏止地喷泄而出,化作浓浓的情意从字里行间汩汩而出。在这里,我们看到年轻时争强好胜的婆婆因命运不济而过早守寡的不幸遭遇,看到年老时勤俭持家的婆婆精心操持全家生活的美好品德,看到婆婆对我的偏爱、袒护,以及我与婆婆的调笑、顽皮中那种互爱与深情。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将这位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这位好强但又挚爱亲人的长者,这位终年劳碌,辛苦操劳一生的婆婆写得真实而又温暖。特别是当我读到这段文字:“婆婆很少说,她既不能给我们做多少好吃的,也不能给我们说多少好听的。但是,她给了我们最美的笑容。她的笑容,经历了几十年晨露的滋润,星光的浸染,风雨的沐浴和太阳的炙烤,也经历了几十年酸甜苦辣的调和以及勤苦劳作的补给,仁慈而平和,干净而灿烂……”“我们一家人不能没有她的笑容。她的笑容,除了爱,还有善,还有厚道,还有宽容,还有隐忍,还有坚强……”我不禁想到了我阿婆——想到了众多虽没有多少文化却将无边的爱无私地奉献给自己儿孙的婆婆(姥姥)们,她们细雨无声的大爱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儿女,也将感恩的情怀传递给一代又一代。我们因之共鸣于心,灼热于情,感恩于怀。
  这份真缘于他对故乡的无边眷恋与深情厚爱。每个人对于故乡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无论他生活在哪里,故乡的一切都会唤起他无限的遐想。对于马平而言,苍溪的晒场就是唤起他对故乡深情眷恋的遐想地,就是他魂牵梦绕的生长的摇篮。这个晒场在他没有出生时就在那里了,它不仅是生产队的家,是孩子们嬉闹的乐园,是麦收季全村人的劳作场,是谷物、蔬菜进驻后的丰收地,是看哨、打号、分粮、分物、评分的集散地,还是一段特定历史的见证所,一段难忘时光的关键词。我虽与马平年龄相仿,但自小在城市长大。如果我写故乡,我的关键词不是晒场,而是水泥河,或家属院前20平米见方的无名小空地,但那个时代,那个特定年代下的物质世界与精神场域,我与作者却有共同的感受与体验,作者以心刻下的那些随风飘散的家乡的声音,让我以感念的情缘,坚守,聆听,呼唤。
  这份真还缘于他对孩提时代生活的铭心记忆与淡淡忧伤和那份对自己自强不息精神的追怀与文学梦想的回报。马平从川北苍溪的偏僻山村走来,既当放牛娃又当学娃儿的孩童岁月他记忆犹新,这使他写起孩提时代的趣事来,如放养小黄牛,溪里捉蟹,烧洋芋,及与女童争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如今,那段沟壑还在,那个放牛场早已废弃,昔日那个放牛娃也早已成为以文字为生,视文学为生命的作家。成长的艰辛与奋斗不息的脚步,永远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是文学的根也是激励其一生的“语文”。作家以真诚之心舒缓地打开那段历史,不断夯实他那坚毅成长的文学梦并且轻呼吸,让我以赞叹的情愫,欣慰,敬佩,期盼。
  我愿你也打开这本真实的书,一起体味这份追忆、惦念与缅怀,一起呵护这份庄重、天真与悲悯。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