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向大地表达一份虔诚

时间 2019-08-02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在我的记忆深处,终日愁苦的父亲,只有在花生收获,收割水稻,这两个时节,才会展露一丝微笑。

  我读书时缴的学费,多半是家里卖花生换来的。老家地处半山腰,十年九旱,田地面积窄小,水田更少得可怜,大片贫瘠的旱地,不是种小麦就是种花生,那年月,花生比小麦的价格要高出很多,因此,父母一直喜欢种花生。

  有时遇到周末,我也会来到地里,帮他们做一些农活,只要一看到我光脚出现在地头,父亲就赶忙说:“你来做啥哟,功课要紧,再说了,你还小,能帮我们做啥嘛?”

  在我的坚持下,父亲勉强同意让我向打好的土窝里丢花生种,一窝两颗,我往往挑了那粒大饱满的,悄悄放进嘴里,品尝一下花生的香味。那年月,家里人舍不得吃花生,要凑够我的学费啊!

  家里穷,买不起肥料,只能点白窝(不施肥直接播种)。我每次丢花生,总会溅出窝外,父亲看了,走过来:“你人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要有恭敬的心,慢慢地,轻轻地放进窝里,这样试试?”他手把手地教我,我照着他说的样子,一试,果然。

  也怪,这样点下去的花生,到收获时节,竟大砣大砣地饱满,颗大实在,提一窝在手里,满是沉甸甸的感觉。过路的问正在挖花生的父亲:“你们家的花生咋就这么好呢?”

  父亲自豪地一笑:“说出来没人信,一颗肥料都没放,点的白窝哩!”

  问的人就嘴撅得老高:“谝嘴子(四川方言:自我吹嘘的人;过分夸大自己的某项本领的人),谁信?”

  我信,因为好几回,是我亲自这样一窝一窝丢完花生种的。

  我有时也用了同样的疑问问父亲,父亲顿了顿:“大地有情,你对它一分好,它会对你十分好。土里刨食的人,怎么能对土地大不敬?”

  回头细想父亲做农活时的言行,真的践行着这朴素的、诚挚的敬意:看父母挖窝、丢种的身姿,突然发觉,那种姿势,像是在向大地致敬,满怀了虔诚,一锄一锄,一窝一窝,没有半点马虎。

  播种花生如此,插秧亦如此。浸谷种,育小秧,栽大秧,像侍弄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管秧苗,父亲的那句“泥里不死秧”成了他的口头禅。好几年,老家往往在栽秧时节,总是遇到天旱。父亲的口头禅,其实是说,只要把秧苗栽到田里了,哪怕田里只是稀泥,秧苗也能活下去,父亲栽秧栽得细,一棵一棵分开,小心翼翼地插进田里,生怕捏疼了似的,对着土地,恭敬地鞠着躬,满怀诚意地把秧苗栽得整齐,没有半点不敬之心。

  播种如此,收获亦如此。收割完田地里最后一茬,父亲总要怀了虔诚,一脸恭敬,深情地注视脚下的泥土,慢慢抬头凝望苍天:“明年又来哟!”

  他的这声深情的祈祷,我不知道何人传给他,让他牢牢记了,有时,我看到他这样的神情,竟把我的心刺得生疼,一个长年在土地上的劳动者,唯一期盼的就是来年又有丰收,这是在向天地恳求了。

  直到我当了教师,我还会把父亲对土地的那份真情,一点一点地向我的学生灌输。更多的时候,我会把父亲对土地的那份执著,讲给我的孩子听,不为别的,只希望能把这种虔诚传承下去。

  对收获到家的粮食,父亲更加倍珍惜,不允许我们浪费哪怕一点点,掉在桌上的一颗饭粒,也会强迫我们捡起来吃掉。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做不了农活,看到那些撂荒的田地,竟有了一种欲哭无泪的无奈:“可惜呀,可惜呀!”

  有人就讥笑他:“现在粮食值几个钱?外面建筑工地上一个小工一天都可以挣200元!那要买多少粮食?”

  父亲严肃了:“照你那样说,都不种粮食,都到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你钱挣得再多,又到哪里去买粮食?”讥笑的人一听,跟这老头说不进油盐,跑开了。

  每每在饭桌上,我都会常常说起我的父亲对土地的那份热爱,对粮食的那份珍惜。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向大地表达最好的虔诚,就是爱惜每一颗粮食。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