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理,共筑生态屏障。
依法守护,同享碧水蓝天。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成都、绵阳、阿坝等8个市(州)47个县(市),依法保护青藏高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23年4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四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并于2023年9月1日施行。这是一部特殊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有效监督和推进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关于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决策部署,切实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2023年10月23日至25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城环资委分党组书记、副主任委员杨晓明带队,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华西都市报、四川工人日报、中国环境报等新闻媒体组成的“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集中采访团,从成都出发,先后前往阿坝州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绵阳市平武县,聚焦“依法保护青藏高原,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一路探寻生态环保的绿色密码。

“打造绿色生态的田园风光旅游”
蓝天白云下,药沟溪水穿村而过,极具羌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古朴恢宏,踏着绿荫小道,花朵摇曳、瓜果飘香,环境优美宜人。
“这些年来,我们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阿坝州茂县坪头村游客中心,坪头村第一书记黄伟自豪地向采访团介绍着。在他的身后,满满一面墙上挂满了这个羌寨曾获得的荣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等牌匾引人注目。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坪头村则地处交通要冲,守望着青藏高原和川西北自然生态保护区,这也是2023年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第一站。
“这些年来,环境越来越好了,愿意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红火。”采访中,作为最早一批经营客栈的村民杨伟感慨地说。在旅游旺季,客栈一房难求,游客觉得这里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居住舒适,常有人一住就是整个夏季,甚至在离开时提前预定了来年的房间。
据悉,在2008年地震恢复重建后,当地充分利用城乡接合部优势,依托羌族文化传承,提出“村两委+公司+农户”发展模式,由村委会牵头,农户以土地和住房自愿入股,对乡村环境、客栈品质进行改造提档升级,开启一、三产业交汇发展的复合型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村里的旅游发展势头正劲,那像生活垃圾和废水这些生产生活废弃物,是如何处理的?”
“我们秉持‘以生态振兴为抓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理念,在灾后重建的时候,坪头羌寨村的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就已经建成。”黄伟介绍说,在完成了“四改两建”的基础上,全村实现排污系统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并网,生活生产污水零排放。景区环境还在持续优化中,每年村委会组织植树种花,村民响应积极,感受到优美生态带来的切实红利,让大家的环保意识持续升级。
这是坪头村坚决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的成效。如今的坪头村,已初步形成以羌文化为主的旅游发展格局,拥有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夏摘果、冬晒太阳的“四季游”美誉。2022年,全村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这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保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贡献力量,也让精品旅游村建设收到了显著效益。

“绿水青山才是最美的家园”
“湿地公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58科145属273种,常见野生脊椎动物55科152种,还有一定数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阿坝州松潘县林草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事务中心主任李娴用一组数据介绍着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发源于阿坝的岷江,在阿坝州境内全长341公里,从海拔3727米的弓杠岭奔腾而下,流经成都、眉山、乐山等地,最终于宜宾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而科普馆便是公园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娴介绍,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135.6公顷,呈东西走向,是岷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2019年12月,松潘岷江源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自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开建以来,松潘县坚持“边建边管”原则,通过建生态护堤、人工种草种树、恢复湿地等方式,成立由周边村民组成的湿地管护队,加强巡护监测,严防火灾发生,严防违法捕捞,维护良好的动物繁衍栖息环境。
“绿水青山才是家。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就在村域内,保护好它也是我们的责任。”安备村被称为“岷江源头第一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郎尕对湿地公园有着独特的情感。他说,近两年以来,村里把生态员、草管员、林管员一并纳入,建立起生态管护队,村民们还成立志愿队伍,定期对河岸、林间进行巡护。截至目前,村里的老百姓在岷江河畔已经义务种下了近300棵树。

“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只为你盛装归来”
碧波荡漾,五彩斑斓,沐浴着深秋暖阳,一阵清风迎面,一幅生态美景图徐徐展开。这里便是神奇的九寨,采访团的第三站。
“我们现在每天的游客量在两万左右,这是一个热点景区在旺季的正常数量。”站在诺日朗瀑布边,九寨沟管理局护林防火与自然保护处处长杨小平每每见到这样的热闹,总是心生喜悦。
从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后至今,这里经历了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创新性修复、数次暴雨的考验,时光流逝间的自然恢复,终于重新回到大家取景框中。
“修复之初,专家们有两种声音。”杨小平记得,一种认为,九寨沟就是从自然地质的千万年演变中而来,地震也是影响自然景观的一种因素,因此,就应该将恢复还给自然,由时间去雕琢新的模样。但另一种声音认为,决堤导致湖泊出水量减少,若对整体水循环系统有影响,就应进行人工干预。
“火花海的湖区发育裂缝100余条,危及下游1.2万人的安全。”在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处长王琦看来,仅仅是这一个理由,就让当时的这两种声音慢慢统一。
自然的“礼物”,要修复但“取材”自山水间。
2019年,九寨沟管理局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展开九寨沟地震灾后裸岩边坡苔藓人工覆绿实验项目。“研究团队先从227种苔藓中选出适合裸岩上生长的30个藓种,再综合生存适应能力,最终选择了最适应的3种乡土藓种。”杨小平说,找到最合适的苔藓品种,经人工栽培后移植在受损区域裸岩的地方,进行修复。
针对火花海的修复,九寨沟管理局和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一起抢时间。面对严重的决口,团队坚持不用钢筋水泥等人工原料。
“我们从古代修长城里得到了启发。”王琦将方案概括为四句话,“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本土植物绿化。”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九寨沟火花海作为世界遗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成功案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和支持,并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游客们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大家都很爱护景区。”在景区从事环卫工作的藏族大姐介英告诉记者,看着景区得到修复由衷感到高兴,“我希望和来到九寨沟的所有人一起呵护这里的一草一木,而且坚持下去。”

“我们和它们,做互相尊重的好邻居”
“保护区物种的稀有性,还表现在许多物种是残遗和分布区极狭窄的物种,特有种丰富。”站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谈及保护区的物种,已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担任巡护员27年的梁春平如数家珍。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绵阳市平武县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岷山山系腹心地带,属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
整体上看,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海拔从2400米跨越至4980米,是我国现存最大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这里,梁春平和伙伴见过发情期的大熊猫争夺配偶,也见过带着孩子的金丝猴,食草的动物会得皮肤病,野猪总是群居一起。“我们和大熊猫,和很多动物都是邻居,邻居之间既要相互尊重,也不能破坏自然规则。”这是梁春平和伙伴们的共识。
今年7月25日,《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由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与陕西、甘肃两省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于2023年10月1日起同步施行。
“三省决定+四川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全面加强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赵联军告诉采访团,通过建立社区参与保护机制、发展文旅产业、开展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等举措,保护区附近的社区居民也改变了原本“靠山吃山”的生存模式,转而兴起了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的热潮,“现在几乎找不到挖药和盗猎的村民了。”
“我们所做的事情或许当下看不到什么明显成效,但它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留给未来的人。”赵联军说,他会和伙伴们一直坚守下去,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为这片美丽的大自然增添更多色彩。
“从这次‘环保世纪行’所到的地方来看,我省川西北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依法保护川西北生态功能区的环境,已经成为了各级党政和全社会的社会共识。”杨晓明表示,今年以来,省人大先后通过了《四川省泸沽湖保护条例》《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把我省涉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一些重要问题,都纳入到法制轨道。“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学习宣传贯彻这些法规,共同促进我们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山光鸟影,碧水青山,落日下的余晖,映衬着静谧祥和的美丽画卷,行走于山水田园之间,不由感叹:人与自然,当和谐共生。
四川环保世纪行,期待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