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风采

付亮:中药材是乡村振兴的一付“良药”

时间 2022-02-14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新年伊始,大家还沉浸在元旦节的喜庆气氛中,达州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的付亮代表,正在为参加今年省人代会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带着科研同志们的殷殷嘱托和乡亲们的遥遥祝福,即将踏上赴蓉履职的崭新旅程。


  中医药迎来战略机遇期

  付亮是来自达州市农科院的一位奋战在农业科研战线上的人大代表,一直致力于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近年来,达州市农科院党委班子积极响应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号召,高度重视并支持中药材科研工作,专门成立中药材研究所,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申报项目,探索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干事创业,针对性的开展地方优势药材资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付亮就是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科研人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付亮表示,目前全国乡村的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业的种养殖劳动力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农民发展积极性差,很难实现突破;早期发达地区逐步淘汰的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和能源化工等高污染行业,由于不符合乡村振兴生态振兴要求也不宜发展;而新兴的装备制造、商贸物流、软件开发、大数据运营等目前主要集中于城市,广大的乡村地区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布局。然而,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非常高。中药材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优质中药材生长于偏远山区,故中药资源丰富的地区与国家亟需产业振兴的偏远山区呈现高度重合,绝大多数的偏远山区中药资源禀赋较高,可以把偏远山区的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习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产业作出重要指示。为此,达州市于2019年相继成立了全国第二家地市级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医药职业学院,2020年召开了中国达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21年6月召开了达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将中医药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州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付亮满怀信心地说。

  在“药库”实现专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付亮是山东人,201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获得植物学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通过“千名硕博进达州”引才行动来到达州,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已是第9个年头。谈到为什么选择达州,付亮开始侃侃而谈起来。在一般人眼中这个四川东部的欠发达地区,却是学农的他眼中的香饽饽。
  “大巴山一带是中医药的发祥地,达州市有‘川东药库’之称,境内有中药材2386种,中国药典收载431种,占药典收载品种的80.6%,在四川占比60%,在全国占比22%。达州中药材资源独一无二且多方重视,科研价值巨大,在达州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付亮说。
  在众多的中药材名目中,达州近年来发展得最快的要数乌梅了。达川具有“中国乌梅之乡”称号,现已发展乌梅10余万亩,年产鲜果8000吨。达川乌梅是达州道地中药材药、食、花同源的高价值突出代表,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药材GAP标准制标品种,全国农作物10大优异资源;乌梅山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纳入四川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但是,由于规模尚小供需不稳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人才技术稀缺、规划滞后、缺乏项目支撑等原因,达川乌梅产业发展仍很滞后。今年,付亮特意提出大力培育达州乌梅产业的相关建议。

  让群众栽种中药材 过上好日子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付亮常常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普及种植知识。在与老百姓的日常接触和走访中,他发现农民们对当地的特色中药材种植积极性很高且非常自信,这很有利于开展产业动员和组织振兴;但有时也存在着狭隘的地域保护思想和盲目发展现象,如对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清。对此,他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基层技术服务,足迹遍布整个达州药材产区。他用身边的现实案例给乡亲们分析,“中药材是药,是特殊商品,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要注意对海拔、土壤、气候、技术、市场和劳动力水平等诸多关键因素的要求,发展中药材是急不得的。”
  原达州市最边远、最贫困、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国家“三区”地带宣汉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在“当代愚公”、省人大代表李永太的带领下发展中药材产业,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罗盘顶大量木香土地另作他用,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无法持续进行,必须探寻新的种植品种和发展模式。为此,李书记通过多方渠道找到了付亮。
  通过现场考察,在坚定否决了发展外来药材的前提下,结合土质检测及综合分析,付亮发现罗盘村海拔高,林地广,十分适重楼和太白贝母的林下仿野生种植。为此,2017年11月,付亮带领该村首批14名药材种植积极分子现场考察了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掘的本地优质重楼和太白贝母资源共建基地,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将其引到了罗盘村。后来,这14名罗盘村民的重楼育苗地里郁郁葱葱,太白贝母也生长良好,即将收获。当时抱有怀疑态度的村民也彻底放了心,在2020年底新发展了育苗地5亩,可实现林下仿野生基地建设100亩,改变了原有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低,劳动投入大的木香种植模式,实现了节本高效的仿野生种植新模式,发展前景巨大,百姓充满信心。
  针对达州的中医药发展实际,付亮提出,各县市区及乡镇在发展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坚持科学引领、道地为先,坚持体制创新,群众至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长短布局,规划先行。在重点打造“一县一品”基础上,根据实际择优发展大品种1-2个,建成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与此同时,在达州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优势背景下,筹备建设川渝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万达开先行区,建立跨区域合作发展的中医药体制机制,探索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模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川木瓜、山苍子、白芷、百合、天麻、茯苓、厚朴、黄柏、杜仲……这些好听的中药名字,不仅能治好老百姓的病痛,更凝聚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勤劳和智慧,承载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寄托着乡村振兴的民族希望,把它发扬好,传承好,是付亮的毕生所志,他用手里的小小中药材,照亮着这片土地的乡村振兴路,帮助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栽种,过上好日子。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