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贡市就变得和白天不一样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桂林山水,万里长城……各种灯光奇景美不胜收。竹编灯、瓷器灯、玻璃灯、白糖灯、贝壳灯、辣椒灯……盏盏彩灯千姿百态,带来光明。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省人大代表、自贡新地佩尔阀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科,看到的不只是彩灯的色彩斑斓,还有背后的传承发展。在今年的省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强化复合型高端人才引育推动彩灯产业发展的建议。

彩灯里的故事
自贡彩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贡盐文化和恐龙文化并称自贡三大绝。
自贡彩灯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唐宋开始便有新年燃灯的习俗。自贡彩灯已占据彩灯国内市场85%和国际市场92%的份额,行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
李科在提出建议前前往学校和企业作了深入调研:
自2018年6月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以来,自贡彩灯逐步发展并成为全国异军突起的文化特色产业、国际文化交流的著名品牌。当前,全市彩灯企业1091余家,常年开展业务的有3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季节性用工10万余人。自贡彩灯的发展离不开彩灯核心人才的引进和传承人的培育。目前自贡市已建成“中职——专科——本科”的初、中、高级彩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四川轻化工大学彩灯学院,累计培养专业人才近两百人、开展彩灯制作技能培训一万余人次。
但李科发现,因为彩灯的非遗属性,工艺精细复杂,制作过程涉及多个工种,且制作标准、质量体系、从业人员资质、技能等级认证等仍处于空白,现有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招引培育懂产业、经营、技术、对外贸易等领域的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难度较大。
回复里的关注
李科分析,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挖掘产业人才、升级优化彩灯的竞争加大,彩灯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技术创新、艺术价值、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优势。而由于彩灯制作具有季节性用工明显和用工时间短的显著特点,多数彩灯企业通常采取班组长制、临时招工等方式用工,没有较为便利的渠道或平台稳定招工,也影响了产业发展。
李科建议,加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制定非遗文化专项扶持政策,对自贡彩灯行业企业季节性用工服务需求给予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此建议提出后,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十分重视,今年7月底分别作出了回复。
教育方面,已从优化专业布局、深化内涵建设、强化以赛促学等方面开展工作: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开设文化艺术类专业,为彩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储备技术技能人才。
——将艺术类职业学校纳入省级“双高计划”培育建设单位,引领带动全省职业学校加强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加强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人才支撑。
——连续多年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全省现有68所高校开设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与策划等高职专业点250个,163所中职学校开设艺术设计与制作、民间传统工艺等中职专业点282个,在校生人数约6万人。
教育厅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水平,深化相关领域产教融合,提升职业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更好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
对于代表建议的及时办理回复,李科表示满意,将继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让自贡彩灯越来越美。
彩灯越来越美
近年来,四川文旅热度屡创新高,彩灯产业也贡献了热度。这背后自然有政策的加持。
一方面,我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国、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推动自贡市出台《关于促进彩灯产业加快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彩灯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军人才纳入“盐都百千万英才计划”,构建起“政府——学校——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彩灯人才教学实训多元化平台,共培育彩灯运营管理、创意设计等复合型人才300余名、彩灯技能型人才15000名。
另一方面,我省建立行业职称体系,助力彩灯产业升级。文化和旅游厅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四川省艺术系列彩灯艺术专业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在全国首创彩灯艺术专业职称,新建专项职称标准条件,推动彩灯艺术行业人才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评审产生177名中初级彩灯艺术师,破格评审产生4名高级彩灯艺术家。彩灯艺术专业职称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彩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大代表的关注,政策的加持,自贡彩灯将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