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风采

省人大代表李比玛扎石:甘做泸沽湖畔致富“领头雁”

时间 2025-10-16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泸沽湖畔的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宛如一颗镶嵌在湖光山色间的明珠。近年来,这里从“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的村落,华丽蜕变为“四川省最具旅游价值村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如果说,舍垮村的群众是“群雁”,那么省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李比玛扎石就是“领头雁”。李比玛扎石既是村里产业发展的“领路人”,更是生态保护的“守护者”,他带领摩梭乡亲们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特色产业结出“致富果”

  金秋十月,正是盐源苹果的销售旺季。舍垮村脱贫户沙则哈和朱尔瓦家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
  “老沙,今年卖了多少苹果?”闲聊之际,邻居问起。
  “自从发展矮化砧苹果后,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不愁销路。今年,我和朱尔瓦家的苹果,还通过鄞州——盐源人大代表乡村振兴助力站销往浙江省宁波市,光是这笔订单就卖了3万元呢!”沙则哈骄傲地说。
  时间回到2022年,舍垮村尝试发展特色矮化砧苹果时,却遭遇“开门黑”——结出的果子要么个小色暗,要么味酸味淡,村民们的热情瞬间被浇灭。
  “不能就这么放弃!”李比玛扎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技术是关键,当即召集10多名年轻党员和致富能人,前往县内苹果种植大村蹲点学习。
  从施肥、修枝到管护,他们整天“泡”在果园里,还多次邀请农业农村局专家和种植大户到村“手把手”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终于掌握了矮化砧苹果种植技术,不仅苹果的品质上来了,销路也不愁了。
  李比玛扎石趁热打铁,推行“党员(致富能人)+文旅产业项目+农户”模式,鼓励村民积极种植。如今,舍垮村的特色产业已从苹果扩展到牛奶草莓、林下高脚鸡等,产业面积达4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
  清风寨农家乐老板尼玛次里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他家有50亩苹果园,有黄金维纳斯、“女儿脆”等多个品种,果树下还养了生态鸡。往年苹果销路愁人,如今苹果品质好了,打开了知名度,网上的订单陆续飞来。
  “今年我特意从宁波采购了特色餐桌,打算依托苹果园搞‘果园餐饮’,让游客边吃苹果边赏景,实现‘果园到餐桌’的产业链延伸。”尼玛次里对未来充满期待。

守好泸沽湖的“生命线”

  “泸沽湖是我们的根,要是湖水脏了、山秃了,村民也谈不上生存和发展了。”在泸沽湖土生土长的李比玛扎石,视泸沽湖为“母亲湖”,始终把她的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作为人大代表,李比玛扎石多次提出“将泸沽湖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将泸沽湖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建议,以建立健全泸沽湖长期稳定的保护投入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当地的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李比玛扎石牵头与云南相邻村落开展“川滇联动”,组建巡湖队,无论刮风下雨,队员们每天都会沿湖清理垃圾、监督排污,确保湖面干净整洁。
  近年来,泸沽湖四川区域还实施了临湖80米红线内生态搬迁,腾退近千亩土地建成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舍垮村已建成2座污水处理站,铺设5公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在湖岸线周边的种植区域推广使用有机肥,大大降低了面源污染风险。
  如今舍垮村畔的湖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如镜,游客们常说:“这里的天,蓝得能当镜子照!”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游客,村民阿洼翁机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她擅长编织摩梭传统花腰带,以前只是自家传承的手艺,现在游客多了,她的花腰带成了热门旅游产品,“每天都能卖出好几条,靠这门手艺就能补贴家用,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摩梭文化。”

多方力量打造发展“加油站”

  今年3月,凉山州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法定节日,盐源县、木里县放假一天。9月16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盛大开幕,让千年摩梭文化在现代节庆活动中绽放新魅力、焕发新生机、赋予新动力。
  十月国庆假期,是泸沽湖的旅游旺季,舍垮村的民宿迎来远方的客人。
  舍垮村的民宿郑家院子有6间房,以前因为季节性缺水,生意总是受影响,“以前,太阳能经常因为缺水而被烧坏,现在引水工程通了,再也不用担心了!”郑家院子老板郑维长指着院内的太阳能热水器,语气里满是感激。
  郑维长口中的引水工程,是鄞州——盐源人大代表乡村振兴助力站带来的实惠。作为助力站首任站长,李比玛扎石积极推动两地协作,在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的资助下,2024年引水工程开工建设,惠及包括舍垮村在内的3个村555户村民,彻底解决了季节性缺水难题。
  除了引水工程,助力站还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直通车”。每年,鄞州区都会帮助舍垮村脱贫户销售苹果,解决村民的“卖果难”问题。
  同时,两地人大代表加强交流合作,舍垮村学习宁波市鄞州区的乡村振兴经验,因地制宜推出“舍垮云乡”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鄞舍公园、文创街区等网红打卡点,串联旅游观光、特色住宿、文创体验与农特产品销售。
  格姆味道餐厅老板扎西对此深有体会:“水通了,游客多了,餐厅生意也更火爆了,周末经常座无虚席。”
  舍垮村目前已有40多家民俗餐馆、客栈,带动50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村民们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在文化传承方面,李比玛扎石同样不遗余力。舍垮村建成2个摩梭文化传习所,保护花腰带、唐卡、甲搓舞等10余项非遗技艺,评定21名文化传承人,重点保护76户摩梭母系大家庭,打造21家精品文化家访户。
  游客来到舍垮村,兴致盎然地跟着摩梭人家学织布、跳甲搓舞、体验成丁礼,每年有5万多人次游客感受摩梭文化的魅力。
  如今的舍垮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乡亲选择回乡创业。
  “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守好生态、传好文化、做活旅游,让更多乡亲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李比玛扎石信心满满地说道。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