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情况,找准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简称“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深入三个县(区)对13个镇(乡)26个村(社区)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资阳市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决策部署,以“一法一条例”为遵循,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统筹推进,在保障粮食稳产保供、特色产业提质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建设宜居和美乡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同比增长4.4%、位居全省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26元,位居全省第6位。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9个、示范村83个,雁江区、安岳县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一)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构建了统筹协调、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领导体系。每年出台市委“一号文件”,明确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和要求,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和任务清单,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建立市、县(区)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和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农村党支部工作制度,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一线落地落实。市、县(区)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乐至县乡镇政府向人代会报告乡村振兴工作做到全覆盖。
(二)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240万亩,整治撂荒耕地18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9.5万亩,粮食面积和产量常年保持在505万亩、160万吨以上,大豆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建设国省生猪产能调控基地51个,2022年出栏生猪286.5万头,增长4.2%、位居全省第七。形成安岳柠檬、雁江蜜柑、乐至蚕桑为主导的“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安岳柠檬面积和产量占全国70%,品牌价值达190.64亿元,出口量占“川果”85%以上;建成“雁江蜜柑”“一早一晚”产业带,荣获“中国早熟蜜柑之乡”;乐至蚕桑产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被命名为“中国桑都”。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星级园区5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示范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85家。创建中国驰名商标6个、地标产品 8 个。建成国省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区)3个,荣获全国首批“快递进村”示范市。
(三)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常态排查、动态消除“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风险隐患,对3293户7432人监测对象分类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全市无返贫致贫现象。全面落实产业就业和兜底保障政策措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3.5万人,7.6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脱贫群众家庭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0.86%,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917元,高于全省1286元。向脱贫村和重点帮扶村选派295名驻村帮扶干部,68个机关党组织、104家民营企业及10个协会与重点村建立结对帮扶。开展“以购代扶”消费帮扶5384万元。
(四)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完成15个镇级、3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审,命名4个“四川传统村落”,改造农村危房3751户。建设农村公路1.15万公里,三个县(区)均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投用,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整治病险水库70座。行政村、乡镇实现4G、5G网络全覆盖。农村燃气用户17.6万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改造农村户厕14.1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6%;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建设场镇污水处理厂89座,68.7%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2.8%。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规划建设1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村卫生室2373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35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8个、天府旅游名镇名村4个。
(五)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两项试点”,探索盘活宅基地资源“四种模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使用权跨区域配置取得突破,开展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创新完善宅基地管理体系。《资阳市“赋权”“赋能”“赋值”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入选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全省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现场推进会在资阳召开。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累计交易规模8亿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租赁”“土地入股”“飞地抱团”“代耕代种”等发展模式,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11.4%,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农业共营制,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
(六)乡村治理提能增效。推进乡镇扩权赋能,下放县级行政权力55项。在全省率先制定《资阳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运营指引》,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平安村(社区)33个、农村法治基地3个。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17个。在全省率先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共享比对机制。推广“幸福积分”“村级物管”等机制,创建省级城乡基层治理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0个。
(七)要素保障持续加强。2022年市、县(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17.11亿元,占比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5.38亿元、占比9.92%;建立产业风险补偿金4262万元,撬动信贷投入7.15亿元。在市县及国土空间规划中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农民建房、乡村发展用地需求。每年举办全市乡村振兴“一把手”提能暨业务骨干培训班,全覆盖培训市、县涉农部门负责人和镇村干部,培育高素质农民9665人、职业经理人246人。创新出台机构编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三条措施”,健全完善乡镇“一办一站一中心”工作机制,有效保障基层乡村振兴工作力量。
二、主要问题
(一)法规学习宣传不深入。调研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的法规制度不熟悉,职责任务不清晰,对乡村振兴抓什么、怎么抓较茫然,甚至片面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实施几个项目、修建几栋民居,存在“等靠要”思想。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不充分,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识不强,全市还有两个县区的乡镇政府未向同级人大专题报告乡村振兴年度工作。
(二)产业发展基础还不牢。资阳属于川中丘陵老旱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虽然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已建成通水,解决了“引得来”的问题,但“装得住”的蓄水工程和“用得上”的灌溉渠系还不配套,全市病险水库尚有57座还需整治,广大群众急盼二期工程尽快开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现代装备、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占比仅2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57.7%。耕地零碎化、操作能手匮乏是农机合作社反应较多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尚需加快步伐,后续管护利用还需加强。安岳柠檬加工率仅29%,雁江蜜柑以鲜销为主,叫得响、质量优、不愁销的产品品牌不多。个别农旅融合项目缺乏优势和特色,吸引力不强。
(三)乡村人口流失较严重。资阳处于成渝门户,受“虹吸”效应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全市净流出人口108.1万人,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乡村缺人气缺生机缺活力,引人育才已成为乡村振兴当务之急。同时基层农技队伍薄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知识结构陈旧,面临断层困境,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不到位。
(四)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乡村道路通而不畅,城乡互联互通存在瓶颈,农村三级及以上公路里程仅205公里、占1.8%,3.5米以下道路占86.1%,客运通行能力较差,养护管理不到位。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虽然有所改善,依然处于城优村劣的境况,学生上学远、农民就医难、养老保障水平低、文化生活较匮乏。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农民收入结构不优,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占比67.6%,财产性收入仅3.3%。集体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助农增收不明显,目前尚有70个空壳村。
(五)乡村建设保障还不足。资阳是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地方债务沉重,为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面对面宽、量大的乡村建设任务,财政投入压力巨大,一些涉农项目地方配套十分困难,工程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致使个别项目推进缓慢。2022年全市重大农业项目资金执行率67.99%。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多、运行成本高、日常运维经费缺口大。镇村公共运行经费保障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正常运转。“三农”融资难、融资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保险覆盖面70.7%,尚需增品、扩面、提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有待创新。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法规学习宣传。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加强“一法一条例”宣传培训,并纳入“八五”普法重要内容,列入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培训的必修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分层分类全覆盖开展培训,切实担负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乡镇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乡村振兴年度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做到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的合力。
(二)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守粮食安全底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防止土地撂荒的长效机制,分类优化改造种植园地,建设一批粮经统筹、以粮为主的优质粮油园区和基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整治进程,推进“五小”水利建设和节水改造,加快推进毗河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做优做强特色产业,立足优势产业,加快完善智慧装备、仓储烘干、冷链物流等设施,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小农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现代科技为支撑、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搭建品牌培育孵化营销平台,提升“资味”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产加销、农文旅一体的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引育。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基层农经农技队伍建设,回归主责主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和指导服务。制定更加开放积极的乡村人才引育政策,务实开展院地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强经营主体、职业农民、返乡人才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专业人才等返乡创业就业,鼓励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开展科技、电商、康养、法律等服务,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
(四)进一步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编制以片区为单元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聚焦中心镇中心村,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建设产业路旅游路。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和燃气进村入户扩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城乡普惠托幼建设。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巡访关爱帮扶制度。
(五)进一步强化乡村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乡村振兴支付保障责任,年度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占比高于上年,总量持续增加,按规定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要求,依法规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立乡村振兴财政资金专项库款制度,加强绩效考评和审计监督,提高项目资金拨付执行率。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激励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中长期信贷,用好“农贷通”平台提高办事效率。扩大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宽特色产业保险领域。
(六)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宽、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涉及部门多。“一法一条例”对牵头负责的农业农村部门职责规定相对具体,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规定较为笼统,各地在实际工作中由设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党委农办负责牵头,存在难以统筹、协同不够的问题,建议制定配套政策,细化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考核的实效性。当前乡村振兴局机构改革尚未启动,工作上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建议下一步要强化各级农办职能,充实农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