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强调要“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为深入了解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对策,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将产业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推动粮油、蔬菜、生猪主导产业和柑橘、柠檬、蚕桑“一县一特”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3+3”产业体系。三个县(区)均为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安岳柠檬产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雁江柑橘面积和乐至蚕桑产茧量分别居全省前列。2022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26元,居全省第六;今年上半年,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2%,位居全省第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向好。
(一)粮食实现稳产保供。一是实施挖潜扩面行动。出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八条措施,整治撂荒耕地18万亩。因地制宜实施种植园地优化改造,推行“果加粮”“果还粮”模式,有序完成流出耕地整改和恢复5.3万亩。上半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54.98万亩,实现稳中有增。二是实施产能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5.88万亩。建设“稻香杯”优质品种、豆玉带状复合种植万亩示范片9个,上半年小春粮食产量同比增长2.78%。三是实施防灾补损行动。制定农业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针对去冬今春旱情形势,实施人工增雨47次,毗河工程调水6056万方。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50%以上。
(二)特色产业提质发展。一是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乐至畜禽种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引进新希望、温氏、正大等领军企业建设大型繁育场8个,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小区502个,创建部省标准化示范场25家,去年全市生猪出栏286.5万头,增长4.2%。二是蔬菜产业集约发展。建成专业化、工厂化、智能化蔬菜育苗基地2个、万亩核心示范片6个,去年蔬菜产量170万吨。发展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7万亩,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全市渔业产值17亿元。三是“一县一特”不断壮大。建成柠檬种苗繁育基地120亩,出口注册果园2.5万亩,规划建设国际柠檬交易中心。安岳柠檬品牌价值达190亿元。建成“雁江蜜柑”“一早一晚”产业带,新建一批冷链仓储设施,库容达7万立方米。建设蚕桑产业全要素示范园1.5万亩、白僵蚕基地0.3万亩,乐至县荣获“中国桑都”称号。
(三)产业融合富有成效。一是产业园区提质发展。梯次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粮经统筹、以粮为主的优质粮油基地,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5个。二是产品加工增值增效。规划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库容量达到82万立方米,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去年实现营收126亿元。三是农旅融合步伐加快。建成安岳柠檬小镇等国家级农旅融合示范3个,雁江区晏家坝村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8个、天府旅游名镇(村)4个。
(四)品质品牌持续提升。一是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3个,制定柠檬、柑橘、生猪、蚕桑等特色产业生产加工技术规程9项,实施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71个。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培育绿色农产品23个、有机29个、地标12个。出台《资味品牌标识管理办法》,搭建国有平台品牌孵化运营载体,开设线下门店4个、网销平台3个。三是着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格,推进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五)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一是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二是创建示范合作社。全市注册登记合作社331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6家、省级163家。三是培育提升家庭农场。推进家庭农场“一码通”建设,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88家,其中省级93家。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短板突出。资阳“十年九旱”气候特征明显,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农田提、蓄、灌、排等小微水利设施不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仅占60%。二是农田建设整体质量不高。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整体偏低,2019年以前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尚有70余万亩需要改造提升,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三是园区现代科技装备不足。农业园区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装备水平不高,水肥一体化配套不足10%,全程农机作业不到30%。
(二)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一是加工企业少小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排全省19位,年营收5亿元以上的仅3家。二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农产品多以鲜销为主,柠檬加工率不到30%,大多属于初级产品。
(三)品牌市场影响力不大。一是品牌驱动力不足。对农产品科技研发、品牌认证、市场营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品牌创建投入不足,叫得响、不愁销的品牌农产品不多。二是营销渠道拓展不够。去年以来“资味”品牌产品网销额占比仅10%,雁江柑橘存在贴牌销售现象。
(四)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主体带动力不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一些合作社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不强,农业规模化经营仅占25%,乡镇农技队伍面临断层宭境。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整治进程,推进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加强机电提灌设施建设与维护。二是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编制市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加强设计、建设、监理、验收、管护、利用等环节监管,着力配套排灌系统、农机作业道路,提升耕地地力,注重生态保护,以高质量的“天府良田”保障高水平“天府粮仓”。三是持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围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科学布局建设仓储保鲜、烘干、分选加工、物流配送等设施;利用物联网、遥感系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广应用轻便、中小型农业机械,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
(二)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一是强化粮食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田长制,建立防治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审核备案。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有序推进流出耕地整改和恢复,实施种植园地分类优化改造。建立“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推进“天府粮仓”资阳片区建设,打造供给成渝两地的“米袋子”“菜篮子”。二是提升农业园区能级。找准园区功能定位,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小农户”的建管模式,引导生产要素、资源项目、经营主体、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加快推进川渝柠檬产区、雁江柑橘“一早一晚”产业带、乐至蚕桑“中国桑都”、周礼薯业产业园建设。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短板弱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从事柠檬、柑橘、蚕桑、薯业等种业培育、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品牌营销。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产业强镇、特色小镇。
(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强化种源保护利用。加强乐至黑山羊保种选育、提纯复壮,加快构建三级良繁体系;加快推进乐至现代畜禽种业园区肉牛、饲草育种基地建设。提质发展柠檬、柑橘、薯业种苗繁育基地,示范推广抗逆性强、高产高效的新品种。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加快制定柠檬、柑橘等全产业链技术规程,加强标准推广与运用,提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巩固基层农技队伍,回归主责主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扶贫产业及现代农业园区技术指导与服务。三是创响“资味”公用品牌。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加大农产品抽检覆盖面,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溯源监管体系。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地标产品认证,严格执行《资味品牌标识管理办法》,依法查处违规用标行为,依托各类展会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介,提升“资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着力健全经营服务体系。一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落实扶持经营主体发展相关政策,引导专业大户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种养,积极创建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加强产销合作,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构建产业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全环节、单环节社会化服务,搭建信息供需平台,建立服务质量评估监管制度,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持续开展“农业共营制”试点,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
(五)着力强化产业发展保障。一是强化用地保障。落实农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保障涉农项目建设。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鼓励进城落户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将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用地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按规定落实衔接资金5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的比例要求,依规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立乡村振兴财政资金专项库款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和审计监督,提高项目资金拨付率和到位率。建立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考核激励机制,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引导保险机构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拓展特色产业保险领域。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制定更加积极开放的乡村人才引育政策,加强经营主体、职业农民、返乡人才的专业培训、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