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选登

关于就业再就业和培训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

时间 2023-12-21 来源 达州市通川区人大
[ 字号大小:]
  为掌握全区就业和培训工作现状,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探讨对策,积极为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深入推进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我局采取查、看、问、访等形式深入到相关单位、乡镇和部分企业,对各类群体的就业和培训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全方位了解全区就业和培训工作现状,发现就业和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就业和培训工作现状
  (一)就业基本现状  
  1、从就业形势分析:2022年2月全国失业人数4400万人,根据统计,今年2月份全国失业人员徒增至8700万人;与之相对的是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元,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1158万人,比2022年多出82万,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州市本地3所高校(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2022年本专科毕业人数为11185人,今年3所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已达到11946人。而据预计,今年回通川区登记报道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000人。
  2、从劳动力和可支配收入状况分析: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1.9万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92元。其中,工资收入26117元,经营净收入6707元,财产性收入3088元,转移性收入967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5元。其中,工资收入10545元,经营净收入9844元,财产性收入937元,转移性收入3089元。
  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来看,就业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3、从就业部门统计状况分析:截止6月中旬,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15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4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3人;实现脱贫人口就业9469人。
  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与去年略有增高。今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区上下一盘棋,围绕政策落地、岗位挖掘、助企纾困等方面,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稳就业惠民生。截止6中旬,其中城镇新增就业3150人,与去年同期2806人比较,增加344人,略有增高。
  ②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总量减少,减速趋缓。截止6月中旬,全区10家检测样本企业月末实有监测岗位数呈现逐月递减趋势,反映出存在新增岗位开发不足、零星减员的现象。
  (二)培训工作基本现状
  1.从承担培训情况看,全区多个部门如:通川区总工会、通川区农业农村局、通川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通川区应急管理局、通川区妇联、通川区残联、通川区农民工服务中心、通川区就业局等部门都在开展技能培训。
  2.从开展培训内容看,一是培训群体范围既有不同又有重叠,如:总工会培训对象主要为辖区内与用人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以及城市街道、社区、乡镇的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残联培训对象主要为农村享受低保残疾人、原建档立卡残疾人、特困救助供养残疾人等;农民工服务中心培训对象主要为乡镇农民工群体;就业局培训对象主要为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企业下岗职工、残疾人等。
  二是培训项目名称和培训时长不同,如:农业农村局农村基础农技员培训为5天40学时,高素质农民培训15天120学时;退伍军人事务局退伍军人适应性培训为3天24学时;农民工服务中心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为15天120学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为7天56学时;就业局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乡村实用培训为15天120学时,GYB创业培训为3天24学时,SYB创业培训为10天80个学时等。
  三是培训对象年龄要求不同,通川区总工会培训对象年龄要求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通川区残联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年龄要求一般在70岁及以下即可;通川区就业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象年龄要求一般户男性16-60岁,女性16-50岁(若培训对象是贫困户,则男性女性均放宽到60岁)等。
  四是培训专业多种多样,通川区各部门开展培训的主要形式有线下、线上(线上主要针对企业职工培训)培训,培训开设的专业涉及了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美容美发美甲、保育员、中式烹饪、西式面点、农业技术员、物业管理员、保安员、电工、焊工、计算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员等。
  二、对就业形势以及培训工作情况分析
  当前我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指标完成符合预期,这主要得益于我区长期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岗位,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支持鼓励各种投资办企业、上项目,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我区积极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各部门坚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辖区内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辖区内各类群体实现高质充分就业。根据统计,通川区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都在5000人以上。但受世纪疫情、经济下滑等不利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影响我区经济发展,影响市场主体岗位的供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区就业形势。
  (一)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岗位需求减少
  经济复苏动力较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减少,企业稳岗压力加大,导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或存在不确定性,部分企业通过减少岗位供给、降低薪酬等方式应对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据我区民营人力资源公司达才网统计,上半年835家企业发布用工需求岗位588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企业79家,岗位减少689个。
  (二)楼市低迷直接影响多个行业发展,岗位供给减弱 
  今年以来,楼市持续低迷,开发商逾期交房、购房者断供弃房,对房地产上游的钢铁、水泥、建材市场等原材料行业以及下游的家具家电、装饰装潢等多个行业带来直接影响,就业岗位供给也相应减弱。
  (三)求职者人数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待岗周期更长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职业不断涌现,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在以往就业职业基础上,随着网络、大数据平台的发展,新科技企业的引入,增加了诸如职业主播、自媒体平台视频剪辑运营者、无人驾驶原始数据采集标注员、PSA工程师等各类新职业,就业结构得到新的发展优化。外卖小哥、代驾师傅、网约车司机等平台就业形态成为拓宽就业新渠道,缓冲阶段性失业的最后缓冲带,彰显独特价值。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数9.35万人,较去年增加0.72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当前求职者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多。但另一方面,大中专毕业生更倾向于到用工形式灵活、工作轻松的第三产业就业,找不到心仪工作就“缓就业”“慢就业”,具体体现在待岗周期更长,求职观望意愿更浓。
  (四)职业资格证书认知方面存在制约,证书持有不高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辖区内部分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不高,企业职工持证上岗率低,部分企业实际用人中,不管有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均招用上岗,导致部分劳动者参与培训意识不强,认为没证也可找到工作。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区就业状态总体趋稳,但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再就业任务将依然繁重。
  1.就业需求总量大,而新增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我区地处达州市中心城区,各地方人员涌入我区域求职竟争上岗,对我区人员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今年以来,由于受经济影响辖区一些传统就业大户新增岗位不多,反而还在减少。如东岳双胞胎饲料厂近年随着机器换人和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岗位有减无增;各种商业、服务品牌也纷纷打折促销,为近年来少有,经济下滑的危险增加,企业裁员压力加大。这些都对我区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压力增大。
  2.就业困难人员众多,而就业援助途径单一。从调查看,我区“4050”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低、无技术、就业能力低下,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就业岗位。这些人由于年龄大文化低很难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竞争上岗。目前申请公益性岗位援助的人员剧增,但由于就业资金不足并且一时难以落实,所以很难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全部安置。  
  3.城镇新增劳动力多,就业观念狭隘。我区每年有大量城镇新增劳动力,包括初高中未能继续升学人员、及新毕业的大中专生(包括职中)。近年来部分民营企业虽有需求,但多为技术性工种,大中专毕业生却多是眼高手低,既缺乏技术特长,又无工作经验,但对自身有过高的期望,都想到正规部门工作,认为这才是就业,虽然也多次为他们举办各种招聘会,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4.就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上升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受区位因素影响,在同等劳动强度下,收入差别较大,造成我区新生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外流,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存在“人才难求”等问题。而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求职心理预期较高,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年龄偏大又未经技能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企业招收愿意低,“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并存。
  5.培训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区内人社、农业、工会、妇联、残联等多个部门都在从各自部门职能出发,开展不同职业技能培训,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优势不能互补,不能形成合力,培训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使培训不能很好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的结合,造成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且培训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容易形成一个培训机构承接多个部门培训、培训标准不统一、非公平竞争的局面。
  6.培训效果不明显。一方面部分劳动者意识不强,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积极性不高,且因多数培训对象文化素质低,接受知识缓慢,所开展的培训都是最低层次的培训,导致与企业需求还存在差距,与实际用工企业的需求不符;另一方面辖区内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较少,能开展鉴定的工种数量不多,鉴定周期太长,导致培训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困难,取证率不高,促就业效果不明显。 
  7.劳动力市场培育滞后,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一是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还未统一,政出多门。二是我区劳动力市场建设比较落后,信息采集发布及服务手段仍停留在传统方式,区、镇(办)、村(社区)三级市场联网还没有建立。三是基层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镇(办)、村委、社区均无专职人员,基层服务于就业保障的人员严重缺乏,经费也无法保障。
  四、建议及对策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结合我区实际,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针对目前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培训工作存在的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多头管理,政令不一,相互推诿等问题,建议全区成立城乡劳动力就业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2.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兴办产业或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在制定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政策和投资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 
  3.抓住重大项目拉动就业。鼓励支持企业吸纳就业,紧盯企业用工需求,组织人员进行空岗调查摸底,多渠道多形式收集岗位信息,同时搞好招聘登记、求职登记,搞好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以及跟踪服务。做好人力资源库与岗位信息库,企业用工与政策扶持的对接,组织专场招聘洽谈活动,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
  4.贯彻落实相关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协调引导,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满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5.抓好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通过加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服务,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招聘成功率,为劳企双方搭建好一个面对面的沟通平台。针对不同群体,搜集不同层次的用工信息,尤其是要为“4050”人员多提供一些技术层次要求低的岗位,引导发展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千方百计拓展困难人员就业的渠道。  
  6. 统筹协调,凝聚合力。统筹开展培训工作,建议由一个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资源,根据全区培训需求,统一制定培训规划,统一下达年度计划,实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并推行职业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体系,使培训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将培训补贴的发放与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鉴定合格率、就业率挂钩,发挥职业培训在促就业的有效作用。
  7.着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更多困难人员就业。要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确保有就业能力零就业家庭有一人实现就业同时,把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对于就业困难人员,争取做到“发现一人,解决一人”。 
  8.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实完善街道办委、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立基层就业服务队伍,打造覆盖全民、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