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十四亿人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的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制定建设“天府粮仓”资阳片区实施方案,全力打造以粮为主、粮经统筹、五良融合的现代农业丘区示范。近期,资阳市市人大农业农村委深入县(区)部分产业园区(基地)、经营主体和种粮农户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良田建设有力推进。一是加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两区”和毗河灌区,因地制宜、成片规划,统筹推进田土水路等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55.88万亩,全市累计248.93万亩,占耕地68.65%。试点探索“高标准农田+保险”管护机制。二是强化水利设施补短。整治病险水库66座,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3个、面积14万亩,新建改造机电提灌设施257处,今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引调水6500万立方米。三是压实耕地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田长制,加强日常巡查监管,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土地流转备案审查,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46个;有序推进流出耕地整改,恢复补充耕地8.8万亩;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
(二)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一是扎牢“米袋子”。制定粮食生产十二条措施,持续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优化改造种植园地14万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扩种大豆3.6万亩,大豆面积位居全省第一。预计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总产160万吨以上。二是拧稳“菜篮子”。建成现代化生猪繁育基地9个,发展规模养殖场494个,建立产能调控基地51个,生猪出栏280万头以上;建成工厂化、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2个,发展万亩蔬菜核心示范片6个,蔬菜产量保持在170万吨以上。三是充实“钱袋子”。推进柠檬、柑橘、蚕桑等特色产业延链补链、集聚发展,建成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发展稻渔综合种养4.5万亩,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雁江区老君镇永安村引进业主12个,种植特色蔬菜4000亩,带动农户发展粮蔬复合种植,亩均收入近万元。
(三)经营服务不断强化。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民合作社3318个,创建省级示范社201个,培育家庭农场6982家,创建省级示范93家,发展龙头企业7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出台支持种粮大户十条措施,发展种粮大户1377户。二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455个,开展农资、植保、农机等全程化菜单式服务83万亩;培育职业经理人127人,选择42个村探索试点“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综合服务”农业“共营制”模式,建立按股分配、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大户、实际种粮等强农惠农补贴;按规定落实高标准农田市县财政资金配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推动“两带五片十五园”建设;推进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达到74%,拓展柠檬、柑橘、蚕桑等特色产业保险。
(四)科技赋能逐步显现。一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三黑三香一柠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成四川(乐至)现代畜禽种业园区、安岳柠檬品种展示基地、安岳红薯良繁基地、雁江柑橘标准化苗木中心,制定伍隍猪地方标准,推广粮油主导品种13个,全市良种覆盖率98%以上。二是推进农机化发展。建成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49个,实施宜机化改造项目3个、面积8000余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9877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2%。三是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1135人,实施粮油单产提升项目3个,推广免耕直播、覆膜栽培、绿色防控、再生稻丰产等技术,建成粮油万亩示范片9个、千亩示范方35个、百亩攻关田106个,水稻、玉米、大豆亩均增产12%、9%、6%。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阳属于川中丘陵旱区,“十年九旱”气候特征明显,农业有效灌面不到50%,农业靠天吃饭未根本改变。耕地分散零碎,坡耕地占比近七成,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撂荒地整而不绝。农田提、蓄、灌等基础设施不足,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尚有70余万亩需要提质改造。农村还有不少断头路和瓶颈路,园区和基地作业道路配套滞后。
(二)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不足30%,60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占70%以上。基层农技队伍普遍薄弱,专业人才引进少留住难,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为农服务不到位。农业生产方式粗放,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严重不足,产品外向度低,农业领军人才、高素质农民培育滞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处于起步阶段。
(三)种粮农民增收困难。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种粮扶持力度,但因农资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大幅挤压农民增收空间,农民种粮不增收不划算是突出的现实问题;正常年景农民种植一季水稻亩均收益仅为200余元,相当于外出打一天工;去年我市遭遇严重高温干旱天气,一些地方大幅减产甚至绝收,集体经济组织种粮普遍亏损;加之,农户规模化生产程度低,良种良法推广难度大,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弱,农民种粮收益缺乏有效保障。
(四)经营服务支撑不足。全市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占比低,土地规模化经营率分别低于成都、德阳、眉山18、16、3个百分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严重滞后,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与农民需求不匹配,供需信息不畅,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优,监管制度缺失;龙头企业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安岳柠檬精深加工不足30%,雁江蜜柑存在贴牌销售现象;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联农带农能力弱。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扫尾和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强力推进病险水库整治,实施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提、蓄、灌、排等小微水利建设,打通到田间“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加快编制县(区)高标准农田十年规划,做实基础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库,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选址布局、工程招标、建设质量、竣工验收等全程监管,建立日常管护+专业维护制度机制,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好一片。三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聚焦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园区(基地),着力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二)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一是提升现代装备水平。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立集科技创新、转化、推广于一体的专家大院和创新平台,配套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大力推广耕种收等实用农机装备,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二是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一批柠檬、柑橘、蚕桑、薯业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品牌营销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地标品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稳定基层农技队伍,推动农技人员回归主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农技干部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培育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
(三)着力促进种粮农民增收。一是强化种粮收益保障。逐步提高种粮大户补贴标准,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实际种粮农民、稻谷目标价格等惠农政策;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推广间作套种技术,创建一批粮油高产示范。二是发展粮经复合种植。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重点,引导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粮果”“菜果”“稻渔”等适度规模粮经复合种植,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三是加强风险防范。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知晓度参与率,持续扩大三大主粮作物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拓展柠檬、柑橘、蚕桑等特色产业保险领域,用金融手段为农民保驾护航。
(四)着力增强经营服务能力。一是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社兴办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一批产业化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二是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开展育种育苗、代耕代种、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搭建供需信息平台,加强服务质量监管,构建“县中心+乡站点+村协办”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丘区“农业共营制”试点,引导集体经济组织,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和经营方式,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经营体系,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